人民网 >> 理论 >>
郭建宁:“和”并不是没有矛盾与斗争
——“和”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2013年06月19日11:00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和”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的价值理念,弘扬和谐的哲学思维,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和”文化的基本内容

  “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事观。北京有颐和园,有雍和宫,中间一个字都是和。北京有故宫,故宫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中间一个字还是和,分别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淡定与平和。

  “和”文化“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吸收中国传统“和”文化的资源,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和”并不是没有矛盾和斗争,更不是排斥矛盾和斗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是不一样的。“同”是不包含异的,“和”不仅包含异,而且必须包含异,否则就是“同”了。“和”是承认差异、差别、乃至矛盾和斗争的,中国古典哲学讲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我们既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同时又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吞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苦果。

  “和”文化与社会发展

  当代中国发展很快,矛盾很多,也很复杂。我们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发展以后怎么体现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和”文化对今天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

  中国梦由人民来实现,人民是主体。中国梦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为此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更加:

  一是更加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是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改革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

  三是更加重视利益协调。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面对利益矛盾冲突的新格局,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四是更加着力改善民生。执政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交通、能源、住房、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问题,就是要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民生问题是当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结合点和交汇点,既体现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又是党执政能力的检验尺度。

  总括以上四点,就是改革和发展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关键,以改善民生为路径。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郭建宁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