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解读:中国需要多少铁路和公路
李连成
2013年05月15日11:02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条件、资金等许可下,我国应在2035年左右建成交通基本网,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

确定交通基础设施远景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持续性地对交通运输服务提出了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等要求,交通运输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供给和交通服务。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我国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落后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训均较为深刻。

交通运输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交通建设对资金的消耗、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交通工具对能源的消耗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等,都十分巨大。国际铁路史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和速度太快,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交通运输自身的发展负担,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贪大求高、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等问题。

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历史和运输经济理论的分析都表明,以线路长度衡量,交通基础设施不会无限地增长下去。从远景看,交通基础设施大致存在一个稳定的基本网规模,之后对于任何运输需求波动的应对都将在这一基本网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和完善,而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建设或调整。

因此,对于多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才能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要,即交通发展要承担起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避免出现交通基础设施不足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瓶颈”制约;二是满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交通资源的持续健康利用,即交通发展要承担起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责任,避免设施规模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在各种交通方式中,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资源占用最大,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作用也十分显著。基于重点问题和目标导向的考虑,本文所要分析的对象限定于铁路和公路,即核心问题是“未来我国究竟需要多少公里的铁路和公路?”。

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限于合理规模之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到具有拉动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对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的作用更为突出。基于此,我国有两次大规模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推动了交通大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重点,在国债投资、银行贷款等各方面资金的支持下,交通投资额逐年大幅增加,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力发展。第二次是2008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交通基础设施再次成为投资重点,铁路发展速度大幅提升,公路、机场、港口、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这两次大规模、集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实践证明,这两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投资、带动就业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并对夯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度超前已经成为共识,但“度”则很难把握。如前所述,交通基础设施对资金资源等的消耗十分巨大,适度超前建设中要防止出现投资和债务风险,要防止出现资源不可逆的大规模浪费。“度”的天花板应该是交通基本网规模。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