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围绕“人”字做文章
人口城镇化滞后的现状与影响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以往“规模扩张式”的老路,而应当是以加快人口城镇化、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新路。可以说,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调整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稳定驱动力,也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看,人口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为人口城镇化提供了前提;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带来劳动、技术和资金的集约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进工业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民工虽像城镇居民一样在城市就业和生产,但其消费模式与城镇居民却差异很大。工业化的增长附带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不充分。二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把推进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忽视了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转移进入城市的成本,延缓了人口城镇化进程。三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还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后仍持有农业户籍,户籍人口城镇化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
总的来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并进入城镇,但却没有获得城镇户籍。如果进城务工农民身份不明、缺乏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他们及其子女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就受到抑制。在没有得到城镇户籍的情况下,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居住生活,只在统计数据意义上提高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实质意义上的人口城镇化率一直处于偏低状态。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定居和消费,成为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制度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