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隋炀帝最后的日子
宁 欣
2013年05月09日10:4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当代历史学家对隋炀帝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50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大部分人持不须争论的态度,延续此前历代朝野的恶评。而在为曹操翻案展开大讨论的背景下,1959年,万绳楠发出不同声音,认为隋炀帝是有作为的君主,功大于过,但很快遭到反驳。此后,争论沉寂了二十多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上半期,史学研究逐步走向正轨,海外的评论也从多渠道涌入。如美国学者芮沃寿、《剑桥隋唐史》作者杜希德、日本学者布目潮沨、台湾学者黄仁宇、香港学者杨永泉、大陆学者高敏等,都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不能以“末代昏君”论定隋炀帝,也不能以胜败定功过。

九十年代后半期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讨论,举办了多场专门的研讨会,上百篇论文,十几部专著,长篇历史小说、影视文学作品迭出,异彩纷呈。有学者疾呼“愿天下人还他个公道”,希望更多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评价隋炀帝。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的讨论可以分为:功微罪重派、功过比较派、功大于过派,随着时代的变迁,回归学术的本义,对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以及对隋唐历史的深入探讨,学界对隋炀帝的评价,脱离了非此即彼、功过分成、暴君明君之争的固定模式,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和科学,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诸如隋炀帝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功绩,隋炀帝的民族政策与周边民族关系、文化策略等,隋炀帝的官制改革,巡游的目的,三征高丽的背景,三下江都的原因,当时中日关系的发展,隋朝灭亡原因与隋炀帝的关系,隋炀帝的才能、性格特点与缺陷等问题都得到了更深入的讨论。

隋炀帝创造了丰功伟绩,也因暴虐、奢侈、荒淫及个人性格缺陷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苦难,并导致盛极一时的隋朝众叛亲离、迅速崩溃,他以一句“我实负百姓”为自己做了总结。身后可谓:墓草无人随意绿,空梁何处落燕泥,成为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今人纠结,也同样困扰着古人。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所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如何客观、立体、多元地评价包括隋炀帝在内的历史人物,这首诗或许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