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熬夜写作已成常态——夏春涛研究员谈纂修《清史·通纪》艰辛之路
杨丽琼
2013年05月06日11:29   来源:新民晚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五年六月清史通纪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前排左二为戴逸先生,后排右一为夏春涛研究员。

撰写《清史·通纪》第六卷,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春涛的右后脑勺一度变成了“不毛之地”。记者追踪国家清史工程的纂修进程,在主持人自评报告中看到夏春涛写下的一段文字:“数年来,为如期交稿及书稿质量,内心一直有一种焦灼感,精神压力很大。熬夜写作已成常态……身体大受影响,有一年多时间患精神性脱发,头发脱落三分之一,形象不堪。”寥寥数语,道出了撰修者对《清史》的精益求精、呕心沥血。

《清史》编纂是我国百年一遇的学术盛举,参与其中的都是一流学者,夏春涛也不例外。为什么他会写得如此艰辛?记者日前访问了夏春涛,请他回顾撰写经过,以期通过他已完成二审的37万字《清史·通纪》第六卷的“一斑”,和读者一起窥见整个《清史》纂修的“全貌”。

1 《通纪》被视为新修清史的总纲和主线

夏春涛和《通纪》“结缘”,始于2004年9月27日。他说:“那天,戴逸老师约我到他家,跟我交待第六卷由我来主持。”此时,清史工程启动已近两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完成了清史编纂的大量前期工作,确定了体例体裁,完成了框架设计,还建立了一个录入上千名学者的全国清史研究人才库。

在全新的历史时代修史,《清史》应该有着怎样的整体面貌,怎样才能反映出21世纪我国历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围绕这样一些问题,两年间,编委会在京、沪召开共280多位学者参加的3次学术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发放调查问卷,请专家提供咨询报告。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咨询和反复论证,决定新修的《清史》设置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五大部分,共94卷。

《清史·通纪》被视为新修清史的“总纲、主线”,要用九卷本、300万字勾画清朝的历史全貌。夏春涛主持其中第六卷“危局”。当时他才41岁,却早已是名家辈出的太平天国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28岁出版《太平天国宗教》一书,此后十多年间又出版、发表了多部颇受业内瞩目的相关专著和四五十篇论文。扎实丰硕的学术成果,使夏春涛36岁即晋升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夏春涛说,编委会主任戴逸先生在全面指导《清史》工程编纂的同时,对《通纪》的撰修尤其投入心血。“他多次亲自召集9个主持人开会,强调‘《通纪》在某种意义上决定整个《清史》的面貌和质量,必须不遗余力地保证质量’;对史实要辩证思考;人物不能脸谱化、绝对化,不用为尊者讳,对反面人物也要实事求是;可以发一些议论,但不要有长篇大论;要把清史放到世界史的开阔视野当中研究考察;史实叙述要准确,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文字要丰满,简明流畅生动平实。”“他还详细提出《通纪》各卷的要点和写作要求。”夏春涛说,“戴先生对《通纪》的悉心指导和要求,贯穿着一位有着极高学术威望和个人魅力的史学大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成为撰写《通纪》的指导原则。”

清史工程没有沿袭我国自唐代以来官方设史馆集中史家一起撰修的传统。除了已退休的一位主持人,夏春涛和《通纪》的其他主持人都是兼职修史。他们分别与编委会签订合同,规定五年完成初稿,编委会设联络员定期检查进度,根据完成情况分批拨付经费。

2 讨论修改《提纲》用了三年

回顾《通纪》的撰写,夏春涛首先想到的是“提纲”:“我这一卷提纲的起草、酝酿和修改,前后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提纲》的讨论、修改与主持人撰写正文同步进行。”

用3年时间“打磨”提纲,目的是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清史专家的智慧,为《通纪》设计一个最佳框架。编委会组织专家分卷研讨提纲,并在完成分卷提纲的讨论修改基础上,于2007年10月在承德召开整个《通纪》提纲的研讨会,“把国内研究清史、近代史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全都请来了,有一百位左右。”夏春涛诙谐地说:“会上,我们主持人是靶子,人家是万箭齐发射你的,对我们的提纲评头论足,什么样的观点都有。”

《通纪》的提纲经过了多少次修改?夏春涛说,按照编委会的说法,是三年改了五稿,“但就我这一卷而言,提纲至少改了二十稿。

编委会同时组织全国专家深入研讨的,还有“康乾盛世”、“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清史中所有的重要学术问题,以求在有着学术争议的问题上,取得尽可能多的共识。

(责编:赵晶、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夏春涛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