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综上分析,中国的城市雕塑经历了政治偶像教化阶段、科技符号化、商业腾飞化与西方思潮共存阶段。今天当是反思与重建的时候了,要防止盲目的雕塑大跃进,甚至一种模式处处推广。
为此,笔者提出中国人文精神与城市雕塑的论题。主要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有机融渗而反映民族的时代精神,它包括在塑造的理念、塑造的手法、塑造精神内涵方面所展示的中国艺术神韵以及饱含东方智慧的根脉相系的艺术方式。这样所塑造的中国历史人物将在形与质、形与神方面成为一个由表及里的有机整体。说得更直接一点,过去我们过多地用“西法”塑造中国人,有文化上的陌生感,中国人相貌中那种浑穆、灵秀的气象是西方解剖式的理性表达所难能表现的。
当然,与塑像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作品的展示要有相应的文化空间,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纪念碑式的底座加人物。这个文化空间指:一、所塑人物的身份、精神特质与雕塑手法、雕塑形式的文化同构;比如塑孔子像,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线体结合法就比用解剖结构法更确切。二、雕塑的主体所放置的环境,在内在精神上要呼应。如将把酒临风的欧阳修置于松石、流水间;远航的郑和立于意象化的船头;手执节杖的林散之行吟于竹林小溪边……三、雕塑主体及所放置的环境与整个公共环境、建筑的协调。实现中国山水精神与自然意象在现代设计理念、现代工艺手法和现代材料中的转化。这样创造出一个自然、人文、设计等因素综合性强、底蕴深厚的现代文化空间。这个空间的根本是人与天的和谐。“人”是由中国文化、历史中自然长出来的,无论从骨相、从韵味方面都带着中国气派、中国气象。“天”不仅是自然的概念,还是文化的综合。
本文前面谈到的昆明池东岸的牛郎与织女雕塑,说明了我们的先贤早已考虑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所表现的象征意义。有些雕塑本身很好,可环境不恰当则起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甚至出现不伦不类的尴尬。如,一个清逸的学者被耸立于喧闹都市中心的高台上;骑马的将军置于下沉广场的喷水池畔……反之,环境与雕塑关系贴切,则如鱼得水。
此外,关于雕塑中的人文精神,不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其方式方法本身便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物质材料的顺应与征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雕塑本体、传统的研究并发展运用,在弘扬中国人文精神方面更有价值,这也是近百年来被我们的学院教学所忽视的。
中国雕塑的精神特征是神、韵、气的统一。所谓神,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指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其次指作者之精神、创作时的艺术思维活动、创作时的精神专一。再次指作品所达到的境界。所谓韵,是通过线条来表达的,中国的线不为描写对象的物理物质,它是赋有诗性、神性,有着巨大的超越性。神与韵的物质化生发出气,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空灵宏宽,寂静缥缈,这气是超拔于形质之上的精神境界。
中国雕塑的视觉特征是线体结合。中国雕塑的“体”不同于西方的体,西方的体是以生理、物理为基础的空间之体,有量、有质、有形,并强调由此而产生的张力。中国雕塑的体是形而上的,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的出现为了证实其自身的本然存在,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征——大地,意蕴深厚、淳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
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文化心态,将铸就一个悠久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渗的人文精神。我们不能误将封建文化模式和旧生活方式的表现作为“传统”弘扬,也不能片面将西方思潮及流行艺术作为“现代”而模仿。
文化是生态的,它是在历史时间纵坐标和社会空间的横坐标上滋生并发展的自然现象,它反映了时代嬗变中的内在精神价值。城市雕塑方兴未艾,在多元共存、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下,强调“中国人文精神”不是保守主义,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是促进现代中国艺术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类文化生态多元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