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过紧日子”的体制性基础
告别以往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走上“过紧日子”的正常轨道,在当前的中国,绝非易事。因为,我们毕竟在收入相对宽松的日子里生活得太久。许多人已经习惯于花钱大手大脚,不少人已经习惯于以支出买政绩,更有人已经形成了年年瓜分“超收”、岁岁改善福利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特别是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若无相应的实质性举措相伴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极可能出现:
比如,随着财政收入的减少,支出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当前的收支矛盾,甚至为了在财政收入指标排名上“拔头彩”,而对税务机关摊派超出实际的“硬任务”,从而向企业和居民收取“过头税”。
再如,随着规范性的一般预算收入减少,为了维持以往的花钱势头,甚至为了改善自身福利和延续政绩风光的需要,而动用非规范性手段攫取非规范性收入,从而重蹈“乱收费”覆辙。
又如,当财政收入的减少危及到政府部门收支平衡,或者危及到某一或某些特殊项目的支出时,便不惜以放慢结构性减税步伐为代价,来维系政府财力盘子和既定支出项目的安排。
还如,当财政收入的减少障碍了经济指标的实现,或者障碍了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计划时,便不惜以可能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为代价,重走地方债务融资平台老路,逃脱债务规模风险控制。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还有许多。所有这些列举到的以及没有列举到的问题,绝非危言耸听,而系长期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体制性“顽疾”。所以,对于随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而“过紧日子”的部署,决不能停留于喊口号,更不能止步于短期操作,而须将其视为一种规律性现象,将其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融入于财政和经济的运行过程。并且,以一系列的实质性改革,奠定财政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基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