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袁宝成:城镇化应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
2013年04月22日13:16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东莞市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全市汇集了54万家工商登记主体、82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指数达到88.7%,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总结分析东莞推进城镇化的经验与教训,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概括来讲,主要是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围土成“城”,东西集“市”。对一座城市而言,既要有“城”、有硬件平台,更要有“市”、有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和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的兴旺发达。东莞改革开放以来超常规的快速城镇化,靠的就是大量承接港台等地制造业转移,从而带来国内外资本与劳动力的高密度汇集,30多年累计利用外资600多亿美元,集聚外资企业 1.3万家、工业企业3.8万家。可以说,没有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就没有东莞今天的城市规模和地位。这也警示我们,绝不能脱离产业去谈城镇化,过度发展房地产,甚至盲目“造城”。同时,一座城市承载力的高低,又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质量。这方面东莞也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由于早期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自发推进的,因此曾经有一段时间,东莞的城镇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形象不佳,配套不够完善,影响了高层次的企业和人才进驻,造成了产业层次提升缓慢。新世纪以来通过大规模、跨越式的城市建设,才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特别是近两年来,东莞按照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软硬环境,加快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一批关系城市未来的战略性、创新型重大项目纷纷进驻。总之,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助推产业升级。我们应当从东莞城镇化的历程中得到启示,切实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使之彼此适应、良性互促。
  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原传统行政区域的关系。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城镇化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模式:一种是大城市集中扩张模式,另一种是原传统行政区域就地城镇化模式。东莞走的是类似后一种路径。作为原本一个农业县,东莞1988年才升格为地级市,而且继续实行市直接管辖32个镇街。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东莞从特殊的行政管理架构出发,因势利导,采用市镇村组“四轮驱动”招商建设的办法,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强力推进,32个镇街都迅速实现就地城镇化,大多数农民也在家门口洗脚上田。这种模式尊重了原来的乡村区域,得到了原住居民的充分认同,客观上促成了东莞组团式的城市格局,有效避免了摊大饼带来的“大城市病”。当然也相应地出现了城市中心不突出、城市档次不高等问题。但我们没有为此而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是尊重传统的行政区划,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比如通过整合城区4个街道功能,采用先建新区再改旧区的方法,既实现了城市的有序扩张,提高了城市首位度,又减少了城市扩张受到的阻力。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