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新媒体环境对党员教育的新要求
朴林
2013年03月29日09:04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作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并提出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的一系列新要求。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对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环境对新时代的党员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着力充实服务党员的教育内容。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党员教育大多由具体单位或专门机构组织,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而在新媒体条件下,党员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党员学习更多地是一种自觉行为。从现实情况看,如果我们认真建设的新媒体平台利用率不足,其教育党员功能将大打折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增强教育内容的服务性。如果党员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获取的信息与其工作、生活紧密相关,有利于他们思想觉悟的提升和生存状态的改善,广大党员必然更多地关注新媒体信息。
  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数据功能,共享性、即时性、平面性、低成本性是其独有特性。因此,新媒体平台具备使党员教育多样化的诸多优势,充分开发其潜能,将使教育形式日益丰富。
  坚持采取平等包容的沟通方式。要取得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的实效,必须尊重新媒体传播的规律,确定科学合理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的重要区别。传统党员教育的主客体比较分明,更多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党建理论工作者对一般党员的教育,往往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式教育,新媒体必将打破这种教育形式。首先,网络沟通多采取匿名方式,沟通主体身份根本无法确定,说教式沟通将因教育主体的模糊性而失去前提。而且,即使党员领导干部或党建学者以实名沟通,如果不能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也将使广大党员失去沟通兴趣,从而终止党员教育。所以,新媒体党员教育必须是讨论式的平等互动教育。充分发挥互动优势,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教育吸引力,提高党内沟通效果。同时,新媒体沟通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由于阅历、认识方式、价值取向、利益相关性等方面的区别,党员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新媒体沟通应保持更大范围的宽容度,甚至要尊重他人反对自己的权力。从这个角度讲,新媒体沟通方式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民主素养。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