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看实现宏伟蓝图举措

听地方领导干部声音 实干成就中国梦

人民网记者 丁汀 何璐 李坚

2013年03月17日09: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新 制度保障活力涌流

在经济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各地要怎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创新,要瞄准高端。“与自己比没意义,要与世界最高效率比,才叫国际竞争力。”

创新,要找好着力点。“如果把实体经济比喻成一只老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就像是两个翅膀,二者一齐驱动发力,发展就会如虎添翼。”

创新,需要体制机制保证。“要围绕产业问题、转化问题、财富创造与分配问题,用市场机制、公司机制,大力推进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激发活力。”

依靠谁来创新?要突出企业主体——科技要素必须配置到企业才能发挥生产力作用,也只有企业才最懂得怎样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天津提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发展,辽宁提出建立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

更有地方领导将创新的理论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创新是发展的‘上游’,创新文化是发展的‘上游的上游’,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种种探索中,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民生 以“钉钉子精神”办实事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着力改善民生,把增进群众福祉作为最大责任。”谈到民生工作,地方领导都强调其分量之重。而民生工作又是具体的,“听起来比较琐碎,但都是很实际、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浙江的干部手中拿着一个农民收入的账本,“经常翻翻账,时时对对表”,确保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实现;青海“小财政办大民生”,今年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统一为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460元;江西增加16类疾病纳入医疗救助。

数字越细,工作越实,越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来努力实现。

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让老百姓说话。“老百姓切实得实惠,都能感受到”。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转变工作作风。不少地方领导都谈到树立群众观念,知民情、办实事。

“话向着群众利益说,事照准群众心坎干。”“身上沾了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脑子里就有多少为老百姓办事的点子。”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民生改善的成效,将在百姓的笑容中呈现。

视觉统筹:宋嵩 张芳曼

上一页
(责编:万鹏、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