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瑞昌:制度为何能产生红利 
李瑞昌
2013年03月12日15:23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催生制度红利的战略思考

制度红利:所谓制度红利就是制度实施后改进了社会公平、培养了社会信任和提升了社会平等,从而让人们对制度更加忠诚,对政权系统更加认同。

未来走向:确保制度质量的优质性;改善制度可实施性;凝聚改革共识,引领制度变迁力量作用方向的一致性。

幸福的世界需要高质量的制度予以支撑,制度质量决定了市场能否带来经济繁荣,制度质量也度量了社会进步的尺度。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政治工作的首位,既有利于规范权力的使用,又有助于焕发社会的活力,创造制度红利。

制度为何能产生红利?

有些制度能够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而另外一些制度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无所裨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产生了红利,促进了发展。

所谓制度红利就是制度实施后改进了社会公平、培养了社会信任和提升了社会平等,从而让人们对制度更加忠诚,对政权系统更加认同。不同类型的制度,其红利也是不一样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我国现有制度划分为三种类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从制度红利来说,所谓根本、基本制度的红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具体制度的红利是指制度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从规范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产生红利,源于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社会中的人”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制度体系,更加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平等,更有助于培养人们之间的信任。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制度体系,更加突出资本所产生的效率、收益,更倾向张扬人的唯利是图的一面。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应该比资本主义制度体系更能产生制度红利。这也就是说,就制度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应该具有更高的制度质量,更能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使人们之间合作。

但是,任何制度体系要走向成熟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制度体系成熟不仅表现为制度的结构完整,而且体现为制度质量的优化。从结构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就制度质量而言,仍未达到全方面阐释社会主义本身价值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具体制度仍存在数量稀缺、质量短缺和结构残缺的状态;另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因机制的不健全而导致所蕴含的能量未得到全面释放;因此,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质量建设,防止冗余、不良的制度耗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承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全方位催生制度红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