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代表委员手记
二月河:“编外雷锋团”个个是雷锋
凌解放代表(笔名二月河、著名作家)
2013年03月04日15:2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人物素描:郭红松

知道我二月河是个作家的人,或许很多,但知道我曾经当过兵的人,或许很少。我是1968年入伍的,在被人们称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程兵部队干了10年。在部队,我开过山、放过炮、打过眼、挖过煤、打坑道、筑河堤、盖房子、干掘进工……10年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我意志的锻炼、体魄的强健、知识的积累,都来自军队这所大学校。如果要问,这段难忘的岁月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我会告诉你,这个人就是雷锋。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这些“红歌”走进军营的,接受的第一课就是学雷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雷锋给我人生带来的正能量,也永远不会否认“雷锋精神”在我人生观最初形成时给我的无形而又无限的滋养。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雷锋是英雄星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我们是雷锋不折不扣的“粉丝”。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国度,人类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的情怀从来没有改变。雷锋是我们这代人心中的英雄,也是一个跨越时空、信仰、种族、性别、年龄的英雄。他短暂的人生,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普通一兵,做好人,做好事,平平淡淡,水滴石穿。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精神”,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品格。

十八大期间,我在会议间隙去了北京307医院,看望白血病患者吴英。她才22岁,是一位军属,来自我的家乡邓州。她说,得知她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后,邓州“编外雷锋团”伸出了援手,组织多次爱心募捐,并最终促成她进京接受专家治疗。看望吴英时,她不住地称赞:“俺碰到的‘雷锋’数不清!”她的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我的家乡雷锋多!

其实,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已经不是新闻了。560名曾经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的战友们,在退伍、转业或复员离开军营后,把“雷锋精神”带回了家乡,在他们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立足本职,以一生不变的承诺,坚持像雷锋那样学习、工作,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传播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他们还实现了由自发到组织、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组成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诚如家乡人民送给“编外雷锋团”的那句话——雷锋的战友个个是“雷锋”,他们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我的家乡雷锋多,不是假话,也不是大话。有一本书叫《编外雷锋团》,是陶克和蒋永武两位同志用10年时间追踪采访完成的,写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编外雷锋团”把“雷锋精神”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使“雷锋精神”的学习,既有领导率先践行的示范效应,又有政策机制的规范效应,让人们觉得可信、可学、可用,从而使“学雷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自发的行动,人人都可以当雷锋。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