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谈二字,给人最初印象好像是三五好友,志同道合,天南地北,无拘无束,闲侃神聊,人生快意事莫过于此。“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当我正在向往这样的清谈享受时,脑袋里冷不丁冒出一个词——清谈误国。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王衍清谈如何误国
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清谈误国的代表人物,首推王衍。王衍是当时朝中名士之首,出身显赫的琅琊王氏,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满肚子的学问。《世说新语》里形容他长得俊美,手比白玉还要白,“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王衍的才华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不仅博学能文,而且极善表达。王衍14岁的时候,他父亲任平北将军,常有公文事务呈送京师,但不能得到及时答复,于是派当时人在京师的王衍直接去宰相羊祜那里申陈事状,请求答复。王衍每次都表达得非常清楚明白,让羊祜赞叹不已。更难得的是,面对羊祜这样位高权重的一时之杰,少年王衍没有丝毫的自卑低下的神色,始终不卑不亢,在场的人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
王衍除了身世、相貌、学识为世人所称道外,他的高尚道德也被当时人津津乐道。晋武帝的岳父杨骏,很是欣赏王衍,要把女儿,也就是皇后的妹妹嫁给他,但是王衍鄙视杨骏的为人,故意装疯卖傻,推掉了婚事。他淡漠钱财,不仅经常周济别人,还经常将借出去的钱财一笔勾销,不让人还。他为表示淡漠钱财,从来口不言钱,但他妻子却很贪财,为了试探他,逼他说出“钱”字,趁他睡觉的时候,让奴婢用钱绕床几圈。王衍早上无法起身出来,就大呼奴婢:“举却阿堵物。”“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他喊的是“把这个东西给我移开”。后世遂以“阿堵物”来指代钱。
王衍最著名的还是清谈,可谓能言善辩。开始他好谈国事,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晋武帝却因此以为他有治国之才,让他做辽东太守,去守卫边疆。当时正值辽东战事,他吓得赶紧推掉。从此缄口不论世事,只谈虚说玄,不着边际,这也是当时的一个风气。王衍由于对老庄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谈吐比他人都要深远,更加虚无飘渺,不久就声名鹊起,名动当世,成为名士领袖。在他的推动之下,崇尚虚无的清谈之风更盛。王衍有时候侃侃而谈,得意忘形,不小心说错了话,但他能毫无愧意,顺口改过来,当时人称赞他能“口中雌黄”。“口中雌黄”、“信口雌黄”作为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衍的家世名气,使他很年轻就做到高位,他的避实就虚、清谈玄理使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他先后担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司空、司徒等要职,在他的影响下,这种只清谈玄虚、自命清高、讲究风度、耻于实干成为西晋的政风、官风,朝野翕然,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清谈成为时尚,国势每况愈下。
不久,西晋发生内乱,边境游牧民族乘机入侵,王衍被推举为大元帅。他极力推辞,不知道怎么办好,只能逃跑,可逃跑他似乎也不很在行,没多久就被石勒大兵追上。石勒本是奴隶出身,对于当朝第一名士非常仰慕,待之以礼,称呼他“王公”,与之相见,询问西晋朝内情。王衍陈述西晋发生祸乱及失败的根由,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石勒听得很投入,两人谈了很久。王衍也借机替自己开脱,说自己从年轻时起就不参与世事,只想做点学问,迫不得已才出来做官,西晋的失误和自己没有关系,并劝石勒称帝。石勒勃然大怒:“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年轻时就出来做官,一直做到今天满头白发,怎么敢说不豫世事?败坏天下,正是君罪。”石勒念及王衍是大名士,不忍用刀子杀他,让人将墙推倒,把他压死。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王衍的临终哀叹成了清谈误国的绝佳注释。如果普通百姓空谈玄远,纵使无益于己,也不会误国。但在朝廷执政、负有最大责任的达官也只是清谈玄理,不屑综理世务,则不仅害己,还会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