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力量迸发之谜”等8则
2013年02月16日09:40   来源:求是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加拿大)贝淡宁: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在中国,政治领袖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归因于被视为贤能政治的体制,领袖因德才兼备而被选拔上来。如果和同等发展水平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在打击腐败方面可能做得更好,因为政权的生死存亡依赖于解决腐败问题。中国新领导人已显示出朝着积极方向前进的信号,如不少省份出现了要求官员公开申报财产的政策实验。如果与将政治权力去中心化视为神圣原则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体制还有一个优势。比如,在联邦体制下,如果中央政府没有宪法授权的话,它就不能要求全国推广一个奏效的试点模式。中国模式的优势恰恰是,把值得向往的地方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到全国。如果深圳模式证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效,或成都模式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效,或温州模式在推动金融改革方面有效,或广东模式在遏制腐败方面有效,那么,中央政府就尽力把这些模式推广到全国。中国活力的真正源头是在政府处理地方事务时通常采取的放手策略。中国模式在高层实行贤能政治、基层实行民主,中间预留实验空间既是理想又是现实。中国过去几十年一步步走近理想,虽还没有完成,但作为评价中国政治进步或退步的标准应是中国模式,而非西方民主。(《环球时报》2013年1月29日)

  蒋德海:“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政治智慧

  “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了改革的公共参与。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排斥了一种可能仅反映部分利益群体的改革方案,而将改革置于社会共同参与的进程之中。成功的改革必须能够兼容各种利益诉求,这是保证改革目标实现的最大公约数。其次,“摸着石头过河”将改革的实践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改革有良好的方案更好,但良好的方案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尤其是,改革不能等待方案,即使是深水区的改革,也必须在改革中产生和完善。再次,“摸着石头过河”将实践的成功和需要放在首位,能够大大破除各种陈规陋习,特别是我们思想中的教条主义和僵化的观念。从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看,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如果不搞“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等拿出一个系统完整的方案再改革,就会延误改革实践。(《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4日)

  房 宁:美国政治制度的弊端

  2012年大选堪称美国50年来竞争最激烈、花钱最多、分歧最明显的一次选举。从道理上讲,选举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经选举产生的政府向全体人民负责,代表全体人民执政。但这次选举不仅没有弥合分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两党将对抗继续延伸到解决“财政悬崖”的危机处理中。这样的局面让美国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美国舆论指责两党极其不负责任,学界精英开始论及美国政治制度、美国民主,将政治僵局归结于美国制度的缺点,甚至怀疑美国民主是否已过时失效。美国在政治和制度层面表现出的问题,反映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把资本及携带的政治、军事乃至文化控制力、影响力遍布全球,从中尽得全球化红利。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问题与矛盾,如生产与消费,生产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之间的深刻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已使美国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但美国朝野在如何调整和改变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分歧不仅涉及经济政策,也连带到经济理论,乃至意识形态、价值观。美国选举却提供不了解决方案。在选举中政客可以透过激化矛盾、激励选民来获得选票,但当选后却没有办法弥合社会分歧和矛盾,这是当代美国民主的尴尬。(《环球时报》2013年1月25日)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