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中国路”系列述评②:“中国路”的选定
记者 杨 凯
2013年02月04日10: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图为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

(资料照片)

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资料照片)

最近,美国学者傅高义的一本书正在中国流行——《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之所以在中国引起广泛共鸣,借用译者冯克利教授在封底荐言里的话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人们可以经常看到支撑这一判断的论据。比如每个中国大学生都需要修的一门政治课,名字就叫“邓小平理论”。如果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邓论”的全貌,那就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全球的中国观察者都知道中共的经典表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90多个春秋里,结出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前:

探索、挫折与徘徊

1978年前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后,团结领导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在30年艰辛坎坷的探索中,中国为自己的未来不仅积累了物质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两弹”在握、卫星上天,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挫折,甚至发生了“文革”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即使在1976年“文革”结束之后,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粉碎。

到1978年,徘徊的中国人已经感到,必须解放思想,轻装前进。当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意味着一股求真求变、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在迅速地汇集起来。

1978年:

转折之年

1978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意义非凡的转折年。

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人说到“三中全会”,都会不言自明地指向这个具体时间点。“三中全会”是一个路标,铭刻着中国人对历史经验的反思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

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并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改革开放方针。

经历了人生“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对中国社会、更是对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最基本也最经典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回到原点,回答十分坚定:中国人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还要坚定地创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

“邓小平时代”:

认识升级与探索务实

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回答亲切、朴素、清晰,完全不同于理论家们的高头讲章和面面俱到的官样文章,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发出响亮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升级到了一个新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中国对自己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定位也更加务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极富个人风格的话语在中国社会传播。他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他讲“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希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鼓励人们“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许多外国观察家眼中,邓小平不是一位演说家风格的领导人,但是,在1978年到1992年间,在被冠以“邓小平时代”的岁月里,他那些看似随性而发的语句,释放出巨大能量,冲破了人心的藩篱,激发着社会的活力。

(责编:万鹏、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