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孙春晨:官德水平是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晴雨表”
孙春晨
2013年02月04日14:4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题:2012“最美现象” 超越道德相对主义

“最美现象”展示的是道德正能量,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道德相对主义是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道德相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受到一些人的热烈追捧,这是造成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社会道德权威失落、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主张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然而,个人总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行为主体,因此,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一味地采取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会走向极端,从而导致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只关心自己、只爱自己,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上,为了谋取个人最大利益、获得个人的最大幸福,不惜违反、损害和牺牲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是违背道德要求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

极端的个人主义会使社会公共道德的源泉干涸,而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当今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严重道德问题,与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式过马路”是2012年出现的网络用语,是对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出现这一现象固然有政府公共管理不到位、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如果从个人的道德素质来考察,依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作祟。因为有人闯红灯,如果自己等候绿灯再通过,就是吃亏了,这是一种向不讲道德的人看齐的“从众心理”。

一些人认为,在别人不讲道德的社会环境下,自己讲道德就是“异类”。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就不可能形成,这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悲哀。而在一个充斥着不良道德风气的社会里,个人将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这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悲哀。道德内在地蕴含着向善、利他、和谐、友爱和崇高等为人们所赞许的价值,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有积德行善的愿望。但是,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人们虽然比较容易达成向善的道德认同,却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道德态度与道德行动相脱节。比如,一些人往往将自我利益的实现或不受损害放在首要位置,由于选择利他的道德行为有时会影响甚至妨碍个人利益的实现,因而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情形时,往往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行为趋向。同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做好事得不到好报”的案例,法律不能切实地为道德“撑腰”,更强化了人们“自保避害”的心理。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孙春晨专栏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