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4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观察者:
别让生活“被碎片化”
本报记者 赵婀娜
问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在城市的公交车上或者地铁里,人们最频繁的行为是什么?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不谋而合——玩手机。
“手机时代”,巴掌大小的屏幕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忙里偷闲的种种可能,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手握手机,种种社交、娱乐、购物都不在话下。然而,在种种显而易见的“方便”背后隐藏的潜在威胁,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见证和体认——时间支配与文化生活的“被碎片化”。
原本是由于“没时间”而不得不选择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方式,却往往因为习惯成自然而只能接受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从而逐渐丧失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或许正是手机带给许多人的“现代病”、“手机病”。如果说这种“被碎片化”的症候还不够凌厉,那么新一轮的网络沉迷和内容筛选不当带来的危害则不再是耸人听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6.2%,手机成为可以移动的“电子海洛因”,搜索百度词条“手机上网综合征”已赫然在目。手机上网也成为新的犯罪入口,手机网络犯罪研究成为警界新课题……
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近在咫尺的“手机时代”面前,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在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从业者和消费者来说,都要学会既顺应潮流发展,又冷静地保持适度疏离。
姜奇平表示,移动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将来的生产方式将会变为“一对一”的精确的生产服务,这就要求消费者要适应这种变化,最大程度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不要盲目地接受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是理性地在多元的产品提供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健康的产品。
另一方面,他也表示,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来说,必须将以往以生产者为中心、引领消费者的生产方式改变为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应当像乔布斯一样,做一个完美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者。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与准备,不论是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做强。”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