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以胆识和智慧迎接再改革时代来临——访萧功秦教授
2012年12月27日1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人民论坛记者: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当前人们对大刀阔斧的改革期待深切,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聚集关于改革的正能量?

萧功秦:在发生改革困局时,人们往往会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快刀斩乱麻式的改革,这是改革焦虑感的表现。这种在民间存在的社会焦虑感,是对改革长期滞后产生的自然反应,我们应予充分理解。目前看来,这种焦虑还仅是心理层面上的,只要启动改革,这种焦虑感就会逐渐地化解并消除。

从我直接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官员、企业家、知识界与社会上的大多数民众都比较赞同温和、渐进的改革。之所以如此:第一,我们民族的理性精神已经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成熟。第二,现在有问题,但并没有严重到发生重大危机的程度。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老百姓希望“公平多一点,腐败少一点,干部管得严一点,百姓福利增一点”,确实可以说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希望。我们现行体制的优势与成功之处还是有目共睹的,人们并没有想急剧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现行制度。第三,改革三十多年之后,中国已出现了广大的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阶层,稳中求变是他们的普遍期望,可以说是渐进、温和改革的社会基础。

我们要超越激进,有一个道理必须讲清楚:民主制度不是从国外简单照搬来就能生效的,制度如同生物体,是生长性的、化成性的。从发展逻辑来说,支持民主制度的社会载体、社会结构的发育、生长、培育是一个类似于生物体的生命成长过程,简单的民主制度移入似乎很容易,但支持这种制度的社会条件的成熟,却是需要生物体生长那样的长时间。没有这些社会条件的支持,任何舶来的民主制度都会“迁地弗良,淮桔为枳”。中国民主的社会条件需要长时间“补课”与再培育。

关于这个问题还应该谈一点,如果长期拒绝改革,一旦陷入危机之后再改革,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可以称之为“急诊室效应”的两难困境。清末的情况就是如此,对于急诊室里的危重病人,医生往往有两种意见,一种医生认为,就是这个病太严重了,必须要动大手术;另一种医生的意见正相反,因为这个病人的病太重了,所以不能动手术。一个国家陷入“急诊室效应”的话,问题就很严重。但中国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从目前来看,前面所提到的社会上存在的要求急变的焦虑感,正反映出类似于急诊室效应的某些迹象,因此,这正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与警醒,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予以避免。

人民论坛记者: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靠什么?

萧功秦:既不能搞左或右的激进主义, 也不能保守退缩,不能用简单的维稳思维来代替改革,这就是所谓超越两极思维。然而,要真正地打破改革的路径锁定,还必须要有行动,要有具体的、切实的战略。

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无疑是理想的选择,而我觉得,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社会,是克服路径锁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民主化社会性的支持条件。我可以把这个观点概括为两句话,那就是,“用公民社会来发展社会民主,用社会民主来带动政治民主”。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公民社会是培育社会民主的大学校,只有公民社会,才有可能使人们对于身边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公共问题,学会“沟通、协商、妥协、表达”等民主习惯。这种民主习惯或民主文化并不能够简单地从书本中学到,而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训练才能形成。民众在自己切身相关的公共事务中,逐渐有发言、沟通,表达、妥协、协商的机会,这个过程就是公民民主文化的培育过程。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社会民主得到相当程度的发育,人们的民主文化得以提升,政治上的选举民主、党内民主,才有可能得到支持与保障。如果没有社会民主,党内民主由于得不到社会上的支持,没有社会的压力,往往会走过场,会变成形式主义。民主的文化是需要公民社会来培养的。有了社会民主,政治民主、选举民主、党内民主就有了社会的基础。这或许可以作为未来启动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

另一个方面,中道理性的改革观主张“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的、化整为零的改革,不需要一步到位地提出一个整体改革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去做顶层设计,而是渐进地鼓励社会、地方政府做出改革。比如执政者应该主动地建立一种制度化的途径,让人们表达需要。通过这些尝试,就可以逐步地打破改革的路径锁定。换句话说,我们观念上要超越两极思维,在行动上要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只有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真正打破路径的锁定。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