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课题报告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示出乐观的预测,基于什么?
杨瑞龙:2013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也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考虑到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区域的转换、工业化在梯度转移中的加速、人口红利在中端劳动力充分利用下的再释放等因素,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随着房地产困局的破解以及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步入“次高速增长期”。课题组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预测模型进行预测,2013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9%左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未来8年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考虑未来几年经济增速趋势性的回落,2013年-2015年经济增长的目标速度应当保持在9%左右,即较高的发展速度依然是重要的。
我们预计,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将为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操作,在融资改革、房地产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上保持积极的取向。这种取向是2012年第四季度重返复苏和2013年持续复苏的政策基础。
从投资来看,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简单需不需要投资的问题,而是“投向何方”、“谁来投资”的问题。宏观经济的平衡依然要求中国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速。2013年围绕铁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新兴产业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都将出现持续回升。我们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达到24.3%,与2011年相当。
从消费来看,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增速回升的发展态势。经过近10年10%以上的增长,中国居民收入迈入新的台阶。2013年人均GDP将超过6000美元,发达地区人均GDP将达到1.2万美元,这些指标都处于消费结构转变和消费加速期。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未来几年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应当在10%以上,收入分配改革将成为未来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未来社会安全网的加速构建也将有效降低审慎性储蓄,使消费率有所提升。我们预测2013年消费名义增速将达到16.1%,消费增速步入常态区间。
从出口来看,随着世界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悲观情绪的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球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中略有改善,这决定了中国出口将出现小幅回暖。
应当明确的是,2013年依然是充满不确定性、复杂的一年。发达国家“宽货币”与“紧财政”的政策组合与结构性调整方案是否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中国房地产僵局是否可以快速破解?猪周期和国际粮价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食品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发达国家新一轮数量宽松政策和未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热钱的大进大出?这些问题的结果都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都会给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和重新定位带来冲击。
记者:课题报告认为,2012年-2013年不仅是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呈现可喜变化的一年。请问,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瑞龙:本轮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来源于出口与房地产的反弹,而来源于消费和基础建设投资;不来源于东部的复苏,而来源于中西部高速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来源于传统的大规模刺激政策,而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因此,在经济重返复苏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和传递机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结构变化不同于以往政府主导下的结构调整,它不仅内生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同时也内生于中国资源禀赋的拐点性变化,建立在市场内生调整的基础之上。因此,本轮复苏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踏上一条内生的、稳定的、以市场导向性为基础的新结构转换期。当然,这种“新结构”依然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和脆弱性。
“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内需拉动和消费拉动明显提升,投资驱动力虽然有所抬头,但低于以往几年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供给结构也出现了持续性改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在上升。三是区域协同发展开始显化,经济增长向纵深方向发展出现质的飞跃。近两年,西南部经济增速高居全国首位,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增速都出现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扬,全国出口的中心迅速向西部转移。四是对外贸易在外需占比下降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结构性变化,表现在:高技术占比大幅度提升,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的占比持续下滑;一般贸易增速开始提升,并快于加工贸易;“双顺差”消失,在贸易顺差出现大幅度回落的同时,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也在2011年-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持续负增长;中国对外投资大规模增长。五是在监管套利、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深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融资结构发生巨大的趋势性变化,即间接融资占比大幅度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记者 陈学慧 陶瑞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