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尹建军:按群众的思维特点解决群众的问题
2012年12月11日13:46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在部署政治体制改革时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部署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时提出,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当前,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解决群众问题,既需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需要从群众中汲取政治智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善于理解、接受和运用群众思维方式,在达到有效的党群沟通、官民沟通的基础上解决群众的问题。
  顺应群众的公正性思维
  《清碑 官箴》里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当官的不是害怕上级的威严,而是害怕上级的清廉;老百姓信服的不是官员的才能,而是官员的公正。如果为官公正,老百姓就不敢怠慢;如果从政廉洁,官吏就不敢欺负百姓。从古至今,普通百姓对官员首要的期盼就是公正对民,而最痛恨的就是为官者以权谋私,仗势欺人。可以说,公正思维是群众理解和看待当前党群关系、官民关系的基础心理、常态心理。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要求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历史发展规律。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从一定意义讲,就是人民群众对争取公平正义的期盼和努力不断推动着历史进步。倾听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政治智慧。有了这个智慧,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勤政为民、善待群众,才能修身正己、赢得信任,才能打好解决群众问题的政治基础。
  尊重群众的现实性思维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对生活和实践有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有最现实、最具体的利益要求。对于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者来说,看似很小的个人利益也很可能事关全家生计,甚至是生命安危。因此,群众最切实的要求就是自身的具体利益能得到真实、现实的维护,这个要求是正当的、必要的。领导干部应该、也必须尊重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性思维。有的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所谓的大局意识、长远意识,面对群众的具体利益诉求换位思考不够、体谅关心不够,做群众工作时有意无意地唱高调、虚应付,甚至反以为群众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使群众失去信任,失去耐心,以致酿成群体事件等不良后果。群众的现实性思维还表现为:不信大话表态,反感绕圈兜弯,讨厌官话连篇,憎恨隐瞒欺骗。因此,领导干部和群众打交道应学会开门见山,直接敞亮,把要解决的问题说到明处、落到实处。
  善待群众的博弈性思维
  社会主体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机制。人民群众对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愿望表达越充分,说明社会管理就越开明;人民群众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越丰富,就说明社会管理越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正当行为,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包括国家与个人之间)利益的博弈和协调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思维,应该尊重包容,认真分析,积极协调。个别领导干部一遇到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一反应就是刁民闹事、胡搅蛮缠,第一行动就是调集警力、硬性维稳。这种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思维与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形势都是格格不入的,不仅根本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群众在争取自身利益时可能有讨价还价,但不是你死我活;可能有狡黠盘算,但不是阴谋诡计。领导干部不能乱了分寸,不能动辄指责群众别有用心。至于个别官员在所谓的群众闹事面前自叹属于弱势群体,看似颇不得已,实为政治矫情。把群众当成对立面,是政治立场不清;片面依靠警力维稳,是政治智慧不足。领导干部应以和谐思维对待群众的博弈思维,以法治手段解决群众的利益问题。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