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秋。
解决环境问题要服务于民众福利改进
记者: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对于这个变化,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世秋: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中国而言是能否实现后发优势的一个契机。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面临的冲突依然尖锐,不少地方还坚持“唯GDP至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考虑环境污染给人体健康、人民生活福利带来的影响。只有考虑到这种影响,才能制定适合的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尽管收入是民众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GDP并不是代表民众福利的唯一指标。
寻求后发优势,中国不仅要瞄准当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还应着眼于未来全球经济贸易合作模式的变化趋势,找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占领未来市场。这不仅是经济战略的考虑,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追求的目标。
种种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服务于本国民众福利的改进。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它从理念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落实为具体行为的改变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上。这要求政府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上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又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去引导,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保障和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