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夯实体制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实现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是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的重大任务。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进入发展新阶段,城乡居民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笔者基于长期的研究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未来几年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完善体制保障。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标准
仅以农民工为例。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但由于农民工市民化尚未有效破题,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的比重明显偏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监测显示,2011年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9%、23.6%、16.7%、8%和5.6%。此外,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有较大差异。社会保险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为此,需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尽快推进不同群体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统一和无障碍转继,使所有居民,无论职业、无论城乡,都能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享受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此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公共服务的标准不统一、不规范。为此,应当确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备以及相关财政投入标准。在此基础上,尽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层次,加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缩小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强化对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困难群体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