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刘  鹤

2012年11月30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国内外经验也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从全球经济发展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这种不合理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新趋势。必须改变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的发展。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区域间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仍然滞后。要加快消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与中国国情乃至世情相符合、相一致,是新发展方式的重要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万鹏、秦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