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齐东向
2012年11月26日09:16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实现这“两个全面”的目标,关键是推动“两个加快”,即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提出了推动“两个加快”的五项要求,第一项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突出位置,不仅表明改革将继续成为发展新时期的重大主题,更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回望30多年前。1978年,刚刚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经济体制的弊端与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中国深陷于短缺的经济、贫困的经济、僵化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已经难以为继。就在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复兴的列车风驰电掣,国家的面貌日新月异。党中央在着手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对于改革的方向、目标、模式的认识,也在实践发展和反复探讨中不断提高。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伴随着解放思想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但是,“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依然相当牢固。

回望20年前。历经14年的探索实践,改革的核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在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中国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方谈话,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断,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年秋天,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纳入不同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跳出了理论教条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窠臼,为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目标模式,也由此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回望10年前。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发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技术基础、体制机制基础,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突出矛盾和问题,诸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社会管理和建设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发生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出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不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改革全面推进,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相互支撑,推动着中国的改革航船驶向更远、更壮阔的前程。

二、推动发展进步的成功实践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年,我们党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卓有成效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左右,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我国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提高到36421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第五大对外投资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在国际地位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成就令人欣喜,经验尤须总结。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即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是我们党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总结,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更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

(责编:李晨阳、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