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陈宇飞:文化转型焦点所在
2012年11月26日14:0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我们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

在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部分,其主旨就是要强调文化是关乎人类心灵成长、精神构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强调了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方式,完成对人们的教化,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共同规律,也指出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教化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极为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完善,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度相比较,我国人民的现代文明习俗还未全面形成,人民的整体道德素养还有待提高,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真诚信任问题还没有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艺术享受的选择范围还相对狭小。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建设任务还会相当繁重,我们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我们必须还要下大力气,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文化转型中,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完成历史重任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首先要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也要有相应的制度形式保障。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重大历史机遇期中,社会的资源和利益、权力和权利、结构和走势,都需要重新分配、改变和建构。历史的发展机遇转瞬即逝,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意识,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由于文化自身具有深层性和内在性特征,其转换需要整个社会的精神发生根本性变革来支撑,需要长期的艰难磨砺和成长。因此,我们的一切文化作为,就必须从每一个时刻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点小事做起。

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形态转换的根本规律,把握文化矛盾的焦点所在,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先机的能力,形成有效并以理服人的话语权和掌控权,争取文化表达的主动权,提升让人们心悦诚服的能力,增强主流文化影响力,在深层次上建立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获取文化共识,形成更具价值意义和含义的文化认同,这是对我们党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和文化合法性的严峻考验。

我们必须将文化教化和以文化人的使命,和中华民族的长久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和全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我们的文化结构中,注入永远求变求新的文化元素,使一个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动脑、永远创新。文化之“化”,首先指称的就是教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人,改变人的心理、精神、气质、知识、品位和知识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人心,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建设就是人心建设。文化教化要通过平等的教育权利、全面均衡的知识结构、扎实先进的科技素养和丰富多样的人文素养得以实现。科技文化是人类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而人文文化是对人类进步方式、方向和质量的有效制约。二者的重要性具有均质、同样的意义,互为协同,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教育的质量和方式,科技的进步程度,都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质量。文化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民族活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在更新、更大的发展格局中,居于有利地位和起到领头作用;才能占据新领域、新知识、新权利的先导位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文化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