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不断地增加综合国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的程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了多项2013年民生领域的资金预算指标,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新农合补助资金,公共卫生专项补助资金,农村危房改造、村级公益事业补助资金以及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等,资金预算总数超过3400亿元。
民生预算早安排,民生投入紧锣密鼓,反映出党和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不会变,支持的力度不会减。这对广大百姓来说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全面奔小康的底气更足、心气更高了。
回首这些年,百姓身边发生的许多变化,正深刻影响着的人们的生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有工作的还是没工作的,都被纳入了保障范围;短短3年间,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全国已有4.31亿人参保,1.17亿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这两张世界上最大的医保和养老保障“大网”,让百姓的后顾之忧逐步减少,安全保障不断增强,生活更加轻松安心。
类似的变化还能举出很多: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种粮国家给予补贴,城乡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全部免费,低收入群体住上了整洁明亮的保障房……这些变化,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
而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仍在持续,并且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首次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令人感到欢欣鼓舞。
居民收入倍增这个目标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民生的需要。毋庸讳言,虽然近年来改善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起步晚,目前我们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还较低,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因素,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民生保障的“堤坝”能够筑得再牢固一些,社会财富的“蛋糕”能够分得更加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标,确实是顺民意、得民心。
制定一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十年规划”,并提出明确量化指标,意味着提高居民收入不是“推一推,动一动”的应付之举,也不是解决眼前社会矛盾的临时之举,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在不断地增加综合国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的程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居民收入的提高,必须有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作为支撑,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为居民收入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府还要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只有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多了,未来的日子才能更幸福、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