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慧敏 烏雲娜
2025年04月22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遼遠的邊防線已建成一道“數字屏障”。近年來,阿拉善盟推進“智慧邊疆”建設,依托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和系統集成AI圖像識別技術,實現了對735公裡邊境線的動態監控,自動分析界碑損壞、可疑人員活動等異常情況,將響應速度提升至5分鐘內 ,極大提高了邊疆治理效能。
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4月8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周邊工作會議中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會議指出:“我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邊疆穩則國家安,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邊疆建設,多次強調“提高衛國戍邊整體能力”。我國陸地邊界長度約2.2萬公裡,大陸海岸線長度約1.8萬公裡,邊疆地區地廣人稀、環境復雜,傳統治理模式面臨監測盲區多、響應效率低、發展不平衡等難題。近年來,新一代科技成果在邊疆治理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推進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新的動能。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為破解邊疆治理難題提供了新的手段。
科技賦能邊疆治理,助推了邊海空防從傳統人力密集型向智能集約化轉型,通過北斗網格化定位、無人機巡航與智能感知網絡構建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控系統,可以實現數萬公裡邊境線全天候動態監測,大幅提高可疑目標識別效率 。例如,雲南瑞麗口岸應用的區塊鏈跨境管理系統,通過不可篡改的生物特征數據鏈,使日均數萬人次的通關核驗效率大幅提升。這種技術迭代不僅突破地理屏障,更將邊防模式從“末端處置”升級為“源頭預警”,形成“智慧防線”與“數字界碑”的協同屏障 。
智能技術重塑風險防控鏈條,推動應急響應從“末端處置”向“源頭治理”升級。技術賦能既壓縮了從風險識別到處置響應的時空距離,更通過數據沉澱形成動態知識庫,在不斷迭代完善中提高應急響應效能。例如,廣東建立的“智慧邊海防”監控站,通過綜合運用光電探測、雷達監視、圖像處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種技術,實現了“感知、傳輸、決策、處置、評估”全流程智能化,大幅提高應急響應速度,為萬裡邊海防線筑起了“數字長城”。這些邊防場景的科技創新應用,不僅大大減輕了邊防人員的工作負荷,還豐富了邊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提高了邊防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數字生態培育治理共同體,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的進化。在數字化和智能化創新浪潮驅動下,邊境管理機構能夠通過科技運用,實現對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分析,而跨國間的信息共享和機制協同,更能推動邊境管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大幅提高邊境管理的效率和准確性。例如,瀾滄江—湄公河綜合執法安全合作中心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建立了情報信息交換網絡,建立禁毒、航運信息共享機制,深化情報共享、聯合行動、能力建設、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緊急協調聯絡等領域務實合作,合力打擊突出跨境犯罪,有效保障了湄公河國際航運安全,以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為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注入力量。這種跨境協同揭示出數字時代邊疆治理的新范式,通過區塊鏈保証數據確權等,將傳統的地緣政治博弈轉化為數字空間的合作共贏。
科技賦能邊疆治理,既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隻有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構筑起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邊疆治理新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孟慧敏、烏雲娜,分別系內蒙古黨校政治學教研部教授、內蒙古自治區邊疆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內蒙古黨校國家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內蒙古自治區邊疆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