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艷麗
2025年04月21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培育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森林覆蓋率已超25%,濕地保護率將達55%,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潛力巨大,打造生態資源的綠色發展之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生共榮,要拋卻保護與發展的二元對立觀念,破除二元桎梏,重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生邏輯。推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 激發新質生產力動能,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惠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深刻領會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意義,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水平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打通“兩山”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要在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價值實現邏輯的基礎上,實現制度創新。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其核心願景不僅在於追求經濟價值轉化,而且強調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優化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再生能力,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麗生態環境的需求。這一過程需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制度建設,包括產權、核算、交易、金融、服務、管理等制度創新,著力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建章立制在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及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機制,調整利益,確保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數字經濟推廣。運用先進技術重構生態產品“資源-數據-價值”體系,推進生態產業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及遙感技術,構建全域生態資源數字化監測體系,實現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天上看、網上管、地上查”。通過數字化核算系統整合生態資源數據,強化生態價值核算與市場化應用,實現生態產品交易的“鏈上核、平台算、市場轉”。發展智慧環保、生態康養等新興產業,培育新興生態經濟業態,實現生態產業的“雲端控、線上聯、實地用”。建立國家生態大數據中心,完善跨域協同治理機制,實現生態經濟運行的“數據通、智能算、技術控”。推動數字技術與綠色產業深度融合,驅動生態資源向綠色產業轉型,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產品交易一平台、數據傳遞一中心”的綠色發展模式。消除傳統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過程中的 技術短板與數據壁壘,以技術力量突破“度量難、開發難、交易難”等問題,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平衡。
要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普惠機制,實現綠色財富共享。首先,構建 跨域協同補償機制,加大對主要提供生態產品地區居民的生態補償力度,建立“受益者付費”新秩序,讓生態資源供給方由“消耗自然”到“經營自然”,生態保護者成為直接受益者,調動主體積極性。其次,挖掘農村地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蘊含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價值,將其轉化為農民致富的生態產業,讓生態產品的提供者與消費者共生共贏,逐步實現生態資源共建共享。最后,一體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化。通過生態資源資產化、產業綠色化、治理協同化,引導區域協調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生態基底和經濟動能。
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是簡單的經濟行為,而是人類文明與自然系統的深度協同。當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可計量、可交易、可增值的綠色資產,我們將見証一個更具韌性的生態文明新范式——在這裡,生態保護者得到回報,投資者收獲可持續收益,而地球家園永續生機。
(作者:代艷麗,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基地研究員,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