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國
2025年04月03日08:39 來源:經濟日報
山東、河南、浙江等地積極促進全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進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當前,在“雙碳”目標與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協同推進下,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撬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事實証明,在鄉村全面振興與綠色低碳產業融合創新探索的過程中,已經形成特色鮮明的實踐樣本。這些綠色農業實踐以全產業鏈整合為基礎,通過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綠色鏈條設計,顯著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通過以科技創新驅動為核心突破,加快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傳統農業向低碳化轉型﹔依托政策與市場協同機制創新,形成了“政府搭台、企業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格局,為鄉村綠色轉型注入持續動能。
例如,作為全國首個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河南省蘭考縣構建了以光伏、風能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體系,付樓村通過分布式光伏發電、智能微電網和儲能設施實現能源自給,年發電量達130萬千瓦時,顯著降低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又如,創造了國內“農光互補”項目的浙江省袁花鎮,持續推進“光伏+漁業”“光伏+藥材”等多元農業產業體系,開拓出空間復合利用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范式。
不過,鄉村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農村能源基礎設施普遍面臨“重建輕管”問題,管理主體和責任不明確﹔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化問題顯著,農產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環節薄弱﹔部分地區依賴高耗能粗放模式,綠色技術覆蓋率低,廢棄物處理技術尚未突破效率與成本瓶頸﹔部分鄉村人才、數字化技術匱乏等。對此,應從政策、技術等方面著力。
構建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完善財政金融協同機制,設立中央和地方聯動的“綠色鄉村振興專項基金”,重點關切西部欠發達地區綠色農業項目,並創新“碳匯質押貸款”“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深化“鏈長制”改革,整合政策、土地與資金資源,優先支持生物質能源、循環農業等產業鏈薄弱環節,推動跨區域產業集群聯動。強化跨部門統籌與基礎設施配套,建立能源、農業、生態部門數據共享平台,統籌光伏農業園區等跨領域項目,提高農村充電樁、生物質收集站覆蓋率,創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調以生態產品總值(GEP)引導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培育技術創新主體。強化綠色技術研發,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成立綠色技術研究院,重點攻關關鍵核心技術、行業共性技術和工藝,通過“產學研金介”協作機制實現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建立產學研成果轉化平台,推動生物種業、智慧農業等技術托管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技術應用門檻,對“綠色領航者”示范企業實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增強研發投入動力。構建綠色供應鏈與品牌體系,要求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碳足跡核算,全面推進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証和分級管理制度,通過地理標志提升農產品價值。
構建城鄉互促生態。推動數字化鄉村建設,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農產品溯源,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完善綠色農產品認証體系,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健全綠色消費標識與激勵機制,對購買綠色農產品的消費者給予補貼或積分獎勵,培育穩定市場需求。優化人才培養與公共服務,實施“綠領人才”返鄉創業計劃,對返鄉從事有機農業、新能源項目的青年給予扶持,推廣縣域商貿物流一體化網絡,基本實現村級電商服務站全覆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