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軍
2025年03月27日08:40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幾十年,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氣候逐漸發生變化,尤其北方地區氣溫升高、降水增加,暖濕化趨勢明顯,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深遠影響。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成為當前農業領域面臨的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從氣溫看,我國升溫速率高於全球,且區域差異顯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溫升1.1℃。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1961年至2023年,我國地表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超出全球同期水平,青藏高原平均每10年升高0.35℃,增溫最為顯著,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增溫明顯。從降水看,我國降水總量呈增加趨勢,北方地區增幅更大。隨著全球變暖,極端降水事件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近百年來全球每升溫1℃極端降水事件增加7%。《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和《中國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1961年至2023年我國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2毫米。2023年我國十大流域中,海河、鬆花江、淮河和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值分別偏多23.7%、14.4%、12.3%和10.2%。近30年來北方六區(含東北、華北、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總量從1.6萬億立方米增至2萬億立方米左右,海河區、黃河區和淮河區降水增加尤為顯著。
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事實上,氣候暖濕化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一定機遇。一是有利於優化農業水土資源配置。我國北方地區糧食生產長期受降水不足制約,尤其是近30年來我國耕地重心加快向東北方向移動,據測算,重心緯度北移約1.6度、經度東移約0.4度,水資源制約更加明顯。而北方地區暖濕化帶來降水增加,主雨帶北移,使水土資源匹配狀況得到改善,水糧錯位矛盾得以緩解,有助於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二是有利於激活耕地后備資源。據統計,西北五省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和陝西)、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的宜耕后備資源面積約佔全國七成。暖濕化趨勢有利於加快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提高糧食生產潛力。三是有利於提高糧食單產。我國西北地區糧食單產長期偏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西北五省區單產隻有每畝376公斤左右,僅為山東省的83%。氣溫升高使玉米和水稻等喜溫糧食作物生長期延長,干物質積累增加,有利於提高糧食單產。降水增加有效改善土壤水分狀況,保障作物生長關鍵期水分供應,促進糧食單產進一步提升。四是拓展糧食作物種植區域。暖濕化帶來熱量資源增加和水分條件改善,促進主要糧食作物種植北界向更高緯度、更高海拔地區遷移,適宜種植區域不斷拓展。
但也要看到,氣候暖濕化可能觸發更多自然災害、導致糧食作物生育期變化和病虫害增加,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新挑戰。其一,極端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強度提高。極端降水常伴隨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華北、東北等地區易出現“旱澇急轉”現象,超出蓄水與灌溉系統負荷,加劇水資源調控矛盾。汛期暴雨導致農田積水,糧食作物因根部缺氧、腐爛而減產,小麥、玉米等旱作作物抗澇能力弱、受災風險更高。傳統雨季時長與雨量規律被打破,北方地區旱作農業“適雨種植”模式失衡,糧食作物生長周期與降水錯位,威脅糧食穩產。其二,糧食作物生育期縮短。研究表明,生長期間氣溫每升高1℃,水稻、小麥、玉米生育期縮短3天至10天。由於糧食作物快速發育,花芽分化、授粉等關鍵生殖環節質量下降,導致產量降低。其三,氣候變暖加劇農作物病害風險。溫度升高導致病原菌繁殖、生長速度加快,生長周期縮短,從而更快侵染作物,同時溫度升高對糧食作物造成生理脅迫,使其抗病性下降,更容易受病害侵襲。其四,氣候變暖顯著改變害虫種群動態及分布格局。越冬死亡率下降導致虫口基數增加,加上生殖周期加速,害虫數量大幅增長。溫度上升還打破傳統地理阻隔,使原生於低緯度、低海拔地區的害虫逐漸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帶擴散,提高作物受害率,加劇糧食減產風險。
總的來說,應全面辯証看待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努力提升適應能力。一方面,抓住氣候暖濕化契機,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增加北方地區農田水利投入,加強對潛在糧食主產區、潛在商品糧基地的抗旱水源工程、引水排水工程、大中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大中型水利工程和農村中小型水利設施有效銜接,確保“旱能澆、澇能排”。推動節水灌溉技術創新推廣,研發高效、耐用、價廉微灌滴灌節水設備,降低維護成本和使用難度,促進節水灌溉技術向低勞動強度、便捷化、機械化方向發展。研發適應氣候暖濕化糧食品種,比如,就水稻而言,選育抗病虫害能力強、耐高溫、生育期適宜的優質豐產品種。雜糧、雜豆、果類、薯類、蔬菜等,也應選育適應暖濕化氣候的優良品種。研發和推廣氣候適應性農業機械,適應濕爛土壤,開發多功能播種機、精量聯合播種機等播種機械﹔應對耕地水分飽和、土壤黏重,推廣履帶式深耕犁地機械﹔應對收獲季節持續降雨、高溫高濕,研發推廣履帶式收割機、預干燥收割機、移動式糧食烘干機等農業機械。
另一方面,增強農業抗災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筑牢糧食生產安全屏障。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監測與發布,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利用遙感技術、大數據等手段,提高農業氣象預測精准性。通過手機APP、廣播、電視等多種渠道,及時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達給農民。加強病虫害協同防治,完善國家、省、縣級農作物監測信息平台,實現病虫害發生、識別、防治等信息實時共享,構建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種子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的協同防治網絡。建立“平急兩用”農業抗災救災隊伍,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作用,確保在災害發生或險情出現時,能夠迅速、高效開展救援和恢復生產。構建多元化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充分考慮極端氣候頻發、病虫害變異、種植周期紊亂等新型風險因素,創新農業風險管理工具,實現保險責任范圍從傳統災害損失補償向氣候適應性生產成本覆蓋延伸,為農民提供更加全面的風險保障。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