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
2025年03月27日08:37 來源:經濟日報
“深化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修訂出台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中,不少都指向了優化營商環境。“開放也是重要的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再次針對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出要求。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形勢下,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
成熟投資,往往尋求長期穩定的回報。中國市場於外資而言,“長期”體現在,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為全球提供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的意願不會變﹔“穩定”體現在,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超大規模市場等優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一張“負面清單”,見証了高水平開放的堅實步伐。2013年,我國首張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有190條。目前,這張清單的全國版已壓減至29條,其中,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10余年來,清單上的每一個“減法”,都意味著一個更加開放的領域,帶來實實在在的開放效果。從出台實施外商投資法,到完善公開透明的涉外法律體系,再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法治也始終同開放相伴而行,堅持在法治基礎上推進高水平開放,進一步穩定了預期,讓外資企業投資中國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
隨著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去年全國新設立的外資企業近6萬家,同比增長9.9%。今年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環比增長27.5%,外資企業更加堅定地投資中國。因時順勢,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加快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營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營商環境,要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一方面,主動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對於尚未形成統一國際規則的新領域,積極開展經貿規則創新試驗,為國際規則重構提供生動實踐樣板。另一方面,細化優化營商環境配套措施,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擴大理念契合點、利益匯合點,以更加優質的服務、更有價值的創新、更高質量的人才等,營造有利於集聚創新要素的“強磁場”。
開放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需品。對於先行先試的地區,要做好對標高標准貿易規則的壓力測試,在推進數據跨境流動、提高城市建設管理國際化水平、提升外籍人員便利度、推進醫療教育國際化、增強城市旅游國際吸引力等方面積極探索,力爭形成一批能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舉措。對於更多的地區則要主動融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加大促進和服務外商投資力度,用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誠信守約的人文環境、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投資。這也將形成良好競爭局面,推動營商環境的整體持續優化。
好且向好,是吸引和留下優勢資源最靠得住的底氣。開放不止步的中國,將依然是外商投資的高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