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華文明包容性的豐富內涵

王治東

2025年03月27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華文明包容性的豐富內涵

【學思踐悟】

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賡續綿延的密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明能夠汲取百家之長、化解內外張力、凝聚多元共識、夯實文明根基,雖歷經外來文明沖擊而愈發堅韌,雖飽經歲月磨礪而熠熠生輝,雖面對時代變革而歷久彌新。在中華文明的宏闊版圖中深入理解這一包容特性,對於進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融會貫通的開放態度。歷史上,中華文明始終以文化交融的開放之姿,跨越山河湖海的界限,突破語言信仰的藩籬,與世界其他文明在交往、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無數次接納與融合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例如,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這片孕育古老文明的沃土以其寬廣包容的胸懷逐漸接納並使之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就將多元文明的交融交匯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這裡,不同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交融。中國建筑史專家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在合著的文章中認為,“雲岡石刻中的裝飾花紋種類奇多,而十之八九,為外國傳入的母題及表現。其中所示種種飾紋,全為希臘的來源,經波斯及犍陀羅而輸入者”。盡管這些異域文化元素在裝飾層面廣泛傳播且影響深遠,但卻未能撼動中國傳統建筑結構體系的核心根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典型風貌在此交匯融合,東西方智慧和文化的具體承載在這片天地間和合共生。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包容性以及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其中得到體現,鑄就了深厚底蘊。事實証明,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是多種文明交融互補並逐漸融合一體的過程。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豐碩成果也有力地証明了中華文明的原生性和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文化交融的開放態度也是在多種文明不斷交流、多種文化不斷碰撞中逐漸形成的。

求同存異的和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歷史上,孔子以其深邃的智慧,敏銳洞察到個體與個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在價值選擇或利益訴求上存在著差異,進而提出“和而不同”的偉大思想。實現“和”的前提,就是承認客觀存在的差異和矛盾﹔要想達到“和”的目標,就要在尊重差異、正視矛盾的基礎上,秉持求同存異的和諧理念去彌合分歧、建立共識。求同存異的和諧理念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無論是面對不同民族的融合,還是應對外來文化的沖擊,中華先民始終能夠找到既能“兼濟天下”又能“獨善其身”的發展道路,這也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文化智慧。歷史証明,那些妄圖憑借武力來維系統治的國家,無一不在短暫的輝煌過后陷入衰敗,文明更無法在沖突的硝煙、冷漠的對抗和排斥的陰霾中孕育。唯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交流互鑒,才是推動文明源遠流長、奔騰不息的動力源泉。中華文明就是在相互尊重的交流互鑒中不斷汲取營養,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文化巨川。在全球文化碰撞與交流愈加頻繁的今天,求同存異的和諧理念也是中華文明為世界提供的文明智慧。

多元共生的寬廣胸懷。“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在朝代更迭中、風雲變幻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並未削弱,而是在歷史的磨礪中越發堅韌,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壯大。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族民眾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從歷史生成過程來說,正是因為包容性,華夏先民不同的文化因子不斷磨合、交融,逐漸凝聚升華形成了共同文化。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始終與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交相輝映。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映射了文明互鑒的開放胸懷,使得我們總能夠通過尊重和包容各個民族的文化差異,保持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和諧。這一特質,歷經歲月長河的洗禮,不僅沉澱為中華文明的獨特基因,更彰顯出當代中國對外交流的文化底色,不僅否定了文明沖突論這一狹隘且片面的觀點,同時也以無可辯駁的文化自信和開放胸襟彰顯出中國對外交流的鮮明底色。而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在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認知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

傳承創新的不竭動力。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既源於對傳統的敬畏與守護,更得益於在守正中創新的智慧。傳承是在尊重過去的基礎上為文明提供文化底蘊和思想資源,創新則是文明煥發生機、歷久彌新的活力源泉。經久不衰的文明需要在創新中永葆生命力,也需要在傳統中尋求新的不竭動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辯証哲思,“溫故知新”的治學之道,“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精神等,無不彰顯著傳承與創新的共生邏輯。正是這種既堅守傳統本根,又積極吸收外來養分、不斷創新的特質,讓中華文明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時代浪潮中實現自我更新與超越。從古至今,每一次外來文化的融入都促使中華文明進行自我調適與創新發展,每一次文化的交流碰撞,都是一次蝶變的契機,讓中華文明在接納新事物中不斷完善。面對時代變遷,中華文明又展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和適應性。中華民族憑借面對新挑戰的無畏勇氣與接納新事物的開放胸懷,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理念完美融合,極大激發了中華文明自我革新、應對挑戰、開拓新篇章的蓬勃生命力,為文明進步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

(作者:王治東,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東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