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四個農業”引領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朱江

2025年03月27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四個農業”引領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專家視點】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這一重要論述為推動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發展特色農業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四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農業激活特色農業的整體創新力。科技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突破特色農業瓶頸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做強做優做大資源型產業,打造智慧高效的科技農業,以生物技術引領種業革命,依托種質資源庫(圃)建設,加強生物育種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育種研究從“試錯式”經驗驅動轉向“預測式”數據驅動,加速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種。以智能裝備重構生產方式,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推動農業生產過程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提升農業產出能力和發展韌性。以數字技術賦能全產業鏈,實現從種養到流通的數字化管控,降低農業損耗率。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推進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綠色農業筑牢特色農業的生態價值鏈。綠色化是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生態可持續的綠色農業,加快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綠色轉型,為特色農業亮底色。要應用資源節約技術,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推廣節水灌溉、精准施肥、農業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水旱輪作、糧經作物協同發展等綠色生產技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加大糞污資源化利用力度,打通有機農業循環鏈,減少碳排放﹔探索農廢智能回收模式,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推動綠色食品認証與碳足跡核算結合,完善低碳認証體系,重塑消費者價值認知。生產綠色有機產品,發展特色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開展綠色食品、未來食品研究,培育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依托特色生態稟賦,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質量農業夯實特色農業的核心競爭力。質量是特色農業的生命線,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我們要打造安全優質的質量農業,為特色農業建標准。推進全鏈條標准化生產,建立覆蓋縣鄉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分類探索不同產業從生產過程、收獲倉儲到運輸加工、市場銷售的全過程質量監管,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好資源變成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強化功能性產品創新,針對消費升級需求,開發降糖、降脂、高蛋白等健康食品專用品種,開辟農業增值新賽道,生產更多特色優質安全的農產品。

品牌農業增強特色農業的市場美譽度。品牌是農產品價值的放大器,我們要打造特色鮮明的品牌農業,推動地理標志保護與升級,依托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申報,打造具有區域特色與品牌價值的農業“爆品”,依托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打造農業品牌的“國家隊”,依托全國“土特產”推介名錄申報,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用好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文化IP賦能品牌溢價,借助農文旅融合與非遺工藝展示等,講好品牌背后的故事,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底蘊和市場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推動農業從“賣產品”到“賣價值”轉型,讓更多農產品從“雜牌”躍升為“品牌”。爭取新零售渠道突破,從根本上破解優質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識、好物產賣不上好價錢的難題。

(作者:朱江,系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