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時評】廣袤森林,是“綠色屏障”也是“多元糧庫”

王禮剛

2025年03月27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時評】廣袤森林,是“綠色屏障”也是“多元糧庫”

【光明時評】

森林中生長的,不僅有供觀賞的草木,也有富含營養的油茶、竹筍與林下菌菇﹔山區林間,不再僅是單純生產木材,也是能孕育生態禽畜、藥用植物的立體糧倉……在大食物觀視角下,廣袤的森林正從“綠色屏障”轉變為“多元糧庫”。

2025年3月21日是第13個“國際森林日”,主題是“森林與食物:森林對於維持糧食生產至關重要”。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我國森林食品年產量已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森林食品,豐富‘森林糧庫’”,將森林資源納入大食物觀戰略框架。通過科技賦能林下經濟、完善產業鏈條,森林食品不僅能緩解耕地壓力、優化膳食結構,更能以“不爭田、不搶水”的生態優勢,為糧食安全開辟“向森林要熱量、要蛋白”的新路徑,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發展森林食品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助於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科學利用森林和林地資源,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能夠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同時,森林食品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如食品加工、醫藥保健、生態旅游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推動農業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發展森林食品,能夠充分利用農村的森林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例如,各地已經形成了一大批頗具特色的森林食品產業品牌,如贛南臍橙、秦嶺木耳、隴南橄欖油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增收,還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繁榮。此外,森林食品產業的發展還能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森林食品”的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協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國家林草局編制《全國木本糧油產能提升實施方案》,推動油茶、榛子等產業標准化發展。在地方層面,四川將“森林糧庫”納入“天府糧倉”建設,福建出台專項實施方案,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格局。

加快技術創新是破解森林資源轉化與產業升級瓶頸的核心路徑。森林食品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突破。在育種領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培育高油酸油茶、抗逆性竹筍品種﹔在加工環節,低溫凍干技術延長鬆茸、羊肚菌等山珍的保鮮期﹔在管理層面,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追蹤林下溫濕度、土壤墒情,實現精准管護。例如,福建龍岩建設全國首個林業數字孿生系統平台“e林通”,將林業生產的全要素融入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生態資源數據的互聯互通,打破了“數據孤島”。

加強三產融合是森林食品產業鏈的延展與增值的發展方向。森林食品產業的崛起,推動了種植、加工、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國家林草局印發的《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量達25億人次,國家森林步道總裡程超過3.5萬公裡,形成“以食帶游、以游促產”的良性循環。上游以木本糧油基地、林下種植示范區為核心,中游發展森林食品精深加工,下游拓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業態。

面向未來,發展森林食品,豐富“森林糧庫”,需構建“三鏈協同”發展格局。一是延伸產業鏈,開發森林食品保健品、功能飲料等高附加值產品﹔二是提升價值鏈,建立森林食品溯源體系,培育區域公用品牌﹔三是完善供應鏈,建設產地冷鏈物流中心,著力解決“最后一公裡”難題。同時,應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立木本糧油種質庫,培育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的新品種。在消費端,需加強健康飲食宣傳,引導公眾認知森林食品的營養價值,形成“以林養糧、以糧促林”的良性循環。

(作者:王禮剛,系湖北文理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