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科學精准治污 守護碧水長流

王青

2025年03月27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論壇】科學精准治污 守護碧水長流

【光明論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強調,要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銜接,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和重點湖泊環境治理。

滇池,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是當地重要的生態資源。近年來,滇池的水質問題備受關注,經過持續不斷的治理,自2018年起,滇池全湖水質成功上升並穩定保持在Ⅳ類,標志著滇池水質達到了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好水平。這一成就得益於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學補水等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彰顯著滇池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修復。

科學精准治污,是推進重點湖泊環境治理和水生態建設的重要實踐路徑,其核心是通過技術手段和治理模式的創新,系統性解決環境問題,最終實現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這一進程不僅是對傳統水體治理模式的顛覆性革新,更是水生態理念在實踐中的創造性轉化,深刻體現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

當前,我國的水環境治理已經進入深水區,污染成因復雜,區域差異顯著,傳統“一刀切”“末端管控”的治理模式經常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困境,難以應對新的挑戰,因此,我國的水環境治理迫切需要更深層次的模式創新,破解傳統治理的局限性。2007年太湖藍藻危機爆發后,當地雖採取了應急打撈、截污納管等措施,但始終沒有解決水質反復波動的問題。2019年治理轉向“降磷控氮”策略后,通過建立污水處理廠出水Ⅲ類標准與實施生態清淤工程等手段,污染物削減效率顯著提升。通過技術賦能對復雜的水質系統進行精准診斷與靶向施策,完成了從“現象治理”到“機理治理”、從“模糊感知”到“數據驅動”的跨越。

科學精准治污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能夠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西安護城河依托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台,運用無人駕駛清潔船搭載水質傳感器,每小時自動檢測總氮、氨氮等污染物,使護城河水質長期穩定達標。而且還通過智能游船、圍爐煮茶等文旅項目,將護城河轉化為城市文化體驗新地標。這充分証明了科學精准治污在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方面的推動作用,讓綠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科學精准治污需要以技術作為支撐破解治理難題。科學精准治污以技術創新為驅動,通過數據化、智能化和系統化的手段實現水資源污染源的精准識別、動態管控與長效治理。長江流域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地面傳感器等技術構建全流域監測體系,實時獲取水質、生物多樣性、水文變化等數據,依托智能監測與模型分析,實現污染源定位、治理措施動態優化﹔通過數字孿生、生態調度等技術,構建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整合水質、氣象、經濟等多維度數據,開發污染溯源模型和生態風險預警系統,構建長期監測與動態評估機制,推動從單一污染治理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同治理轉變。

科學精准治污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一項涵蓋技術、制度、社會協同的復雜系統工程。實踐表明,唯有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才能實現科學精准治污的系統性、精准性和可持續性。滇池治理通過系統性的制度框架,統籌多維治理主體與目標制度,通過從宏觀政策到微觀操作的閉環管理,精准化落實責任,實現污染治理的靶向施策,通過長效化的激勵機制,保障治理的可持續性,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技支撐”的協同治理模式,最終實現從單一工程治理向綜合系統治理的轉變。作為我國湖泊生態治理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經驗充分體現了制度創新對科學精准治污的保障作用。

科學精准治污是破解復雜系統的鑰匙,精准治污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利器。科學精准治污注重科學手段與精准識別的密切結合、政策保障與機制創新的協同設計,這不僅是技術手段的革新、治理理念的升級,更昭示著生態文明時代環境治理范式的根本轉向。當太湖的生態清淤遇見長江的智能監測,當護城河的產業轉型協同滇池的系統治理,當科技創新與生態智慧深度融合,從技術突破到制度創新,我們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並終將繪就“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文明新圖景,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作者:王青,系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