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既要動能足 也要生態美

常華仁 徐正

2025年03月26日13:51    來源:光明網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既要動能足 也要生態美

2024年,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形勢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順利實現主要預期目標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經濟增長5%,經濟總量首次站上130萬億元新台階,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事關“十四五”規劃順利收官,事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全局。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確保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對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十五五”開好局至關重要。

人口規模不同,現代化的任務就不同,其艱巨性、復雜性就不同,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徹底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4億多人口邁入中等收入群體。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如容易卻艱辛。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們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動能上下更大功夫,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台階。當前,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新征程上,中國將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同時,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需要看到,透過這個5%,我們更能讀懂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的深意,也再次印証了“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的科學判斷。超大規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也帶來一系列難題和挑戰。接下來,應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以來,在國內,我們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在國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成果惠及150多個國家,一個個“小而美”“惠而實”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幫助當地民眾解決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條件,增進了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

回望2024年,我國科技創新實力穩步提升,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實現新突破,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超過1200萬人,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增加了規模、提升了質量。在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看速度,我國5%的經濟增速明顯高於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長水平,領先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看增量,我國經濟增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體量﹔看貢獻,我國繼續保持全球制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以及服務貿易第二大國地位,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預計達到30%左右。

我們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同時,借助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分享更多發展經驗,為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這充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

當前,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轉變為火熱現實,需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於資源稟賦良好、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的民族地區,要堅持因地制宜,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富集、區位優勢獨特,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提供了良好空間。通過數字經濟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特色產業升級等方式,可有效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此,一是立足民族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快數字賦能,注重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動民族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遵循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規律的基礎上,深刻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聯系,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三是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以綠色生產力賦能生態高水平保護。民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資源富集區,新質生產力在推動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賦能作用。長期以來,民族地區自然資源存在產權界定難、權益落實難等問題,生態產品在價值轉化中存在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通過綠色科技創新、智慧環境治理、生態產業培育等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此,一是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針對民族地區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研究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會計與經濟核算體系。二是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再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提升生態治理精准化、科學化水平。

(作者常華仁系西南民族大學國家安全與區域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徐正系寧夏大學農學院農村發展專業研究生)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