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2025年03月26日08:56 來源:學習時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孕育,全球產業格局進入加速重構期。我國正處於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全球產業分工地位的關鍵期,傳統產業優勢受到挑戰,同時也孕育著傳統動能升級與新動能培育的機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這需要深刻認識並處理好培育新動能與更新舊動能的關系。
培育新動能恰逢其時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具有增長潛力大、生產效率高、發展質量好等特點,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經濟和產業發展內外部條件變化要求我國加快培育新動能。
重塑產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革開放后,我國發揮勞動力豐富且成本低的優勢,加入全球分工體系、進入全球市場,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形成全球領先優勢,並帶動上游基礎工業和中間品產業發展,形成門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傳統產業在有力支撐經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工資水平持續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問題。我國人均GDP水平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工資水平明顯高於許多中低收入國家。按照全球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當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后,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向中低收入國家梯度轉移,呈現出典型的“雁陣模式”。雖然我國依賴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和勞動生產率優勢,仍然保持著全球主要服裝、消費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基地地位,但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向更低成本國家轉移的壓力,增長空間比較有限,需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應對產業鏈安全風險需要壯大高科技產業。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各個國家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全球生產網絡,能夠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客觀上加快了我國產業發展步伐,但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中低端產品和全球價值鏈的加工制造環節,我國產業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造成許多高科技投入品對全球供應鏈的高度依賴。近年來,全球產業鏈分工邏輯從效率優先轉向效率與安全並重,世界各國更加重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面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的持續提高,美西方國家為了維持其科技和產業領先地位,從2018年美國加征關稅開始,對我國實施全方位的打壓遏制,一些高科技投入品進口受到限制甚至斷供,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為應對美西方國家的“脫鉤斷鏈”、“筑牆設壘”、極限施壓,需要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成為其中的關鍵,一方面要提高重要產業的關鍵產業鏈環節的自主可控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若干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人無我有”的優勢,增強反制裁、反脫鉤的反制能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發展新機遇。在數字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和低碳、新材料、深海深空深地等領域,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大量涌現,且呈現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各領域新技術交叉融合特征,不斷有新技術進入工程化、產業化階段,一批新興產業進入高速增長軌道,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在傳統產業領域,發達國家憑借對核心專利掌控、隱性知識積累、知名品牌塑造和供應鏈培育,形成了很高的進入壁壘,后發國家實現趕超的難度很大。但是在由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催生的新興產業,尤其是在新興產業發展早期階段,各國都處於接近的發展水平,需要面對技術路線、應用場景等不確定性問題,發達國家並不具有明顯優勢。而且由於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規模小甚至處於虧損狀態,對發達國家的領先企業缺少吸引力,導致他們對新技術新市場機會重視程度不夠,這就給后發國家在新興領域“換道超車”帶來機遇。我國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光伏組件、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形成了全鏈條技術優勢和全球產業競爭力,新興產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我國具備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基礎和條件。新動能的培育壯大需要生產要素、科技創新、產業配套、市場需求、營商環境、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基礎和條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不僅研發投入強度超過許多發達國家,而且科技論文發表量、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隊伍﹔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較為完整、產業配套完善,具有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將新技術快速產業化的強大能力。科技和產業發展基礎成為我國前沿技術突破及其產業化的有力支撐。與此同時,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微觀主體、豐富的應用場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有利於對技術路線、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的試錯,探索出新興產業前進的方向。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經營主體活力將會進一步激發,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集聚。
更新舊動能勢在必行
培育新動能和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不是簡單淘汰舊動能,而是要在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同時更新舊動能,使舊動能重新煥發生機,並與新動能協同發展。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產業一道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同時各個行業之間存在復雜的投入—產出關系,共同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資源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生活性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在支撐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不能把傳統產業等同於“低端產業”“落后產能”,更不能簡單一退了之。一方面,隻有夕陽產品而沒有夕陽產業,傳統產業通過改造升級也可以實現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滿足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動能的培育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傳統產業退出而接續產業沒有及時發展壯大,就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對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還有一些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傳統產業,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必須保障國內的供給能力。
舊動能是新動能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撐。新質生產力雖然是由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所推動的,但其發展不是單一核心技術的單兵突進,而是需要上下游配套產業為其提供各種原材料、零部件、生產設備、軟件、生產性服務活動等支撐,新技術才能轉化為新產品、新模式從而成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增長新動能。新興產業的發展不是簡單整合傳統產業的現有技術和產品,而是需要傳統產業根據新興產業的技術特征、產品架構、生產工藝,進行適應性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從而實現舊動能與新動能的協同演進。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傳統產業門類越齊全、配套越完善,越容易支撐新興產業的培育及其在大規模生產過程中持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從而形成全球競爭力。
新技術推動舊動能向新質生產力轉變。傳統產業通過創新和新技術賦能,也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重新煥發活力,實現更快的增長。一方面,新興產業帶來產品架構、產業鏈結構的顛覆性變革,產生新的投入需求。傳統產業通過本行業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可以融入新興產業的供應鏈體系。例如,光伏組件、鋰電池產業的高速增長帶動了硅、鋰等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的變革與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涌現出的顛覆性技術,既有應用於特定行業的新技術,也有以數字技術、低碳技術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術。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低碳技術不但能夠提高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水平,而且能夠帶來傳統產業產品架構、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實現向市場需求更大、附加價值更高領域的升級。例如,在新一代數字技術支持下,許多傳統產品成為智能化產品,並衍生出為客戶定制的高附加值增值服務。
更新舊動能要重視新技術新需求新市場。一是要關注科技創新的前沿方向與產業化進展。既要推動傳統產業本身技術的顛覆性突破,又要利用最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要發揮“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作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價值鏈各環節和產品本身的數智化。二是要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既要關注產業需求特別是新興產業形成的新需求,通過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積極融入新興產業供應鏈﹔又要關注由收入增長、人口結構變化等帶來的消費需求變化,積極推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和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三是要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在鞏固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鼓勵企業有針對性地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加強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特別是其中經濟增速較快的東南亞、南亞、東歐、拉美等市場的開拓。
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要因地制宜、形成合力
全國各地都應在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中發揮積極作用。但無論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還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都不能每個地區各搞一攤,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而是要立足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各地區在資源稟賦、技術和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優勢,既因地制宜,又形成協作合力,避免重復建設和“內卷式”競爭。
在培育新動能方面,由於各地區要素稟賦條件、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不同,新興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具有知識和技術密集、不確定性高、資金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因此更適宜在經濟發展水平高、財政實力強、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富集的中心城市,一線城市部署的新興產業可以多一些、進入的時間可以早一些,中小城市則應當在產業發展比較成熟時加入自身具有優勢的新興產業的供應鏈配套環節。
在更新舊動能方面,各地區要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大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使其重新煥發活力。重視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之間的創新鏈、產業鏈合作。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要創新產業鏈合作方式、加強產業鏈協同,推動傳統產業優先在國內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間梯度轉移,支持中小城市積極加入大城市新興產業的產業鏈生態,形成傳統動能升級與新動能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