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胡曉青

2025年03月26日08:50    來源:中國軍網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強調“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圍繞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些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為全社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也必須追求高質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部署“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時,明確提出“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等要求。這些重點任務,都與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造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採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和行動,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裡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在生態環境質量、能源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初步顯現。綠色低碳市場機制持續完善,市場機制和手段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踐方面,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通過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等渠道,以中國智慧和中國行動為全球氣候治理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貢獻,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取得積極成果。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交織,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和系統部署,奮力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要保持戰略定力,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迎難而上、全力攻堅,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做足統籌協調的大文章,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系統觀念,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生態環境治理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全局角度尋求治理之道。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起生態安全屏障,打造一批綠色發展高地。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打造雄安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樣板之城”,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基礎,扎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推動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既在戰略上布好局,也在關鍵處落好子,加快推進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

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障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受威脅和破壞。前進道路上,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國家生態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應對管理體系,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有力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隻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要通過高水平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方向,依靠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來破解綠色發展難題,推動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雙碳”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及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並全面推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用一整個章節就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部署,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要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編: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