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才隊伍建設與中央蘇區無線電事業發展

王旭寬

2025年03月26日08:4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人才隊伍建設與中央蘇區無線電事業發展

【黨史鉤沉】

中央蘇區時期,面對國民黨軍隊頻繁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經濟封鎖的戰爭環境,我們黨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一支專業的無線電人才隊伍,初步構建起中央蘇區安全、高效的無線電通訊聯絡方式,為中央蘇區內外聯絡和反“圍剿”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技術保障。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由於無線電的存在,縱使我們在農村環境中,但我們在政治上卻不是孤立的。”回顧中央蘇區時期無線電人才隊伍建設的艱辛歷程,總結我們黨早期無線電通訊工作發展經驗,仍具有啟示意義。

中央蘇區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交通極其不便,因此,建立高效的無線電通訊聯絡尤為重要。但是,當時中央蘇區經濟基礎和工業發展十分薄弱,無線電專業人才稀缺,國民黨軍隊又不斷發動軍事“圍剿”並實施嚴密經濟封鎖,這些都給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的建立帶來極大困難。正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中央蘇區克服重重阻力,打造出一支專業化的無線電人才隊伍,建立起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聯絡。

大致來說,中央蘇區無線電人才主要來源於黨中央選派、中央蘇區培養以及國民黨軍隊人員改造轉化等途徑。

一部分人員在上海和莫斯科培養后,由黨中央選派至中央蘇區。這部分人員雖然數量不多,但對黨的無線電事業貢獻很大。大革命失敗后,隨著黨組織轉入秘密狀態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建立,為了實現對全國各大城市黨的地下組織和分散革命根據地的統一領導與及時聯系,黨中央於1928年夏天開始在蘇聯和上海挑選優秀黨員、團員學習無線電技術,並將一部分學成人員送往中央蘇區。1931年春天,為了方便上海和中央蘇區聯絡,黨中央選派無線電技術人員伍雲甫、曾三、涂作潮從上海趕赴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黨中央又增派朱邦英、周德元、徐萍、周貴昆、王逸群等來到中央蘇區。1933年3月,為了充實中央蘇區無線電人才隊伍,中央又將羅若遐(后改名岳夏)、安若恆(后改名石痕)二人派往中央蘇區。他們到達中央蘇區后,都成為無線電技術骨干人員,為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部分為從國民黨軍隊中教育轉化而來的無線電技術人員。1930年12月,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大獲全勝,紅一方面軍在永豐龍崗全殲國民黨第十八師,繳獲第十八師師部電台,俘虜了配屬該師的國民黨交通兵團無線電第一大隊第五分隊隊長李仁忠(后改名李三毛),報務員王諍(原名吳人鑒)、吳如生(原名羅世镕)、韋文宮(原名韓依冠),機務員劉盛炳,文書李家駒,架線班長李國梁和兩名架線員及“借讀”人員劉寅(原名劉達瑞)等一批通訊技術人員。經過教育改造,他們成了中央蘇區第一批無線電通訊人才。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期間,紅軍又俘虜了沈毅力、朱虛之、陳宗泰、朱道鬆等一批國民黨軍隊無線電技術人員,后都加入紅軍,成為中央蘇區無線電技術人才。1931年12月,配有8部電台、40多名無線電技術人員的國民黨二十六路軍在寧都起義,包括工程師劉光甫,報務人員海鳳閣、張國棟、荊振昌等,機務人員李華亭、李啟明、王有為等在內的許多技術人員參加了紅軍,進一步壯大了中央蘇區無線電人才隊伍。

另有相當數量的無線電技術人員由中央蘇區培訓培養。相比較而言,前述技術人員雖屬骨干,但數量有限,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革命事業需要,因此,中央蘇區克服困難,開辦訓練班,大力培訓無線電技術人員。1931年2月初,中央蘇區在寧都小布開辦第一期無線電培訓班。無線電隊隊長王諍、政治委員馮文彬為培訓班負責人。學員有胡立教、李赤華、李建華、曹丹輝、鐘貞一等12人,均是從各軍選調的文化素養高、政治素質好的優秀青年,其中最小的隻有十四五歲。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在於都縣開辦了第二期訓練班,有鄒畢兆、鄭執中、歐陽楓等學員20多人。寧都起義后,在福建長汀開辦了第三期訓練班,有劉士慶、錢江等學員30多人。1932年,中央蘇區在瑞金專門成立了紅軍通信學校,劉光甫任校長,曾三任政委。1934年,紅軍通信學校學員達1000多人,為我們黨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無線電人才。

這一時期,我們黨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建立無線電通訊聯絡,這為中央蘇區收集了解外部信息、進行內外聯絡,助力紅軍對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抄收新聞,了解國際國內信息。1930年12月,繳獲的電台發報機被砸壞,隻剩下收報機可以正常使用。1931年1月,從譚道源部隊又繳獲一部完整電台。僅靠這“一部半”電台,還不能建立無線電通訊聯絡,於是就利用電台抄收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播發的新聞,編成新聞參考資料,供黨中央、紅軍領導參閱。當時蘇區消息十分閉塞,有了電台后局面得以改善。從此,每天利用電台抄收新聞,便成了無線電通訊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毛澤東同志曾稱贊道:“你們送來的材料太好了,讓我們開了眼界。”

開展技術偵查,及時了解敵情,掌握戰爭主動。當時,國民黨軍電台在通報中常用簡語交流,從國民黨軍隊中教育轉化過來的無線電技術人員非常了解國民黨軍隊電台呼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電台掌握敵軍番號、分布、意圖以及行軍時間、地點等,發揮了技術偵察兵作用。電台成了紅軍的“千裡眼、順風耳”和“秘密武器”。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一場勝仗,就因中央紅軍從敵人電報中獲得公秉藩部隊的行動計劃,從而很快消滅了敵人。1931年7月,蔣介石發動第三次“圍剿”后不久,我黨電台就收聽到何應欽發給各路敵軍的急電,知悉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分進合擊”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紅軍遂根據東南北三面受敵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敵軍力量相對薄弱的蓮塘、良村、黃陂地區實行突擊,取得了三戰三捷。

加強與黨中央及其他根據地聯絡。1931年春,伍雲甫、曾三、涂作潮來到中央蘇區,但因沒有大功率電台,未能建立起無線電聯絡。1931年5月,紅軍從公秉藩部繳獲一部100瓦大功率電台,中央蘇區很快於8月與上海黨中央建立了無線電通訊。從此,黨中央指示就可以隨時通過無線電聯絡迅速傳達到中央蘇區,大大縮短了聯絡所需時間。不久,中央蘇區與湘鄂西、鄂豫皖等蘇區也建立了無線電聯絡,大大便利和加強了各蘇區的相互配合。

暢通部隊聯絡和指令。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聯絡建立后,王諍、伍雲甫、涂作潮等攜帶從譚道源部繳獲的電台跟隨紅一方面軍行動,劉寅、曾三等攜帶從公秉藩部繳獲的電台留在后方,前后方開始有了無線電通訊。在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尤其是在寧都暴動后,紅軍有了更多的電台,幾乎每個軍都配備了電台,建立了更為便捷及時的無線電聯絡。從第二次反“圍剿”到第三次反“圍剿”,時間轉換很快,當時第三軍團駐扎在建寧、黎川、泰寧一帶,與第一軍團距離較遠。國民黨軍發動第三次“圍剿”后,第一軍團立即通過電台通知第三軍團向瑞金、興國一帶靠攏集結。紅軍通過無線電聯絡迅速集結力量,成功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總之,無線電通訊網絡建立后,部隊下達指令更為迅捷,聯絡更加便利。

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的建立與發展表明,人才是事業開創的重要基礎。中央蘇區黨組織、蘇維埃政府高度重視無線電人才隊伍建設並對他們加以特別關照。朱德同志幾乎每天吃過晚飯都要到電台室與同志們交流思想,楊立三看到電台人員晚上睡在稻草上,就把他的大紅毯子拿出來供大家使用。為了照顧電台人員的生活,中央蘇區專門出台制度,在生活上給予無線電技術人員特殊照顧。比如,紅軍戰士沒有津貼,特意給無線電技術人員發放津貼,晚上值班還發放夜餐費。第二次反“圍剿”前夕,無線電技術人員對組織的特殊待遇過意不去,聯名寫信請求免發技術津貼。時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參謀處長的左權親筆復函,表揚了他們這種精神,同時說明對待技術人員在生活上應有所照顧,后來只是把津貼酌減了一些。這些激勵和保障機制,極大地激發了無線電技術人員的工作和革命熱情,努力為中央蘇區無線電通訊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王旭寬,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主任、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央蘇區人民民主實踐及當代啟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