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威
2025年03月26日08:43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點評】
歷史建筑作為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歷史信息和獨特建筑風格,是一個地方不可或缺的文化資源。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賦予歷史建筑新功能和生命力,為所在地增添獨特的韻味和文化氛圍,是歷史文化有效保護和永續傳承的重要途徑。
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保護與發展、傳承與創新。
處理好建筑保護與價值利用的關系。建筑保護是價值利用的前提,隻有確保歷史建筑結構安全、風貌完整,才能使其蘊含的價值長久存續。價值利用則為建筑保護提供有效途徑,活化利用在物理形態修繕基礎上,深入挖掘建筑的文化內涵。可通過舉辦展覽或文化活動、改造成博物館或特色民宿等合理表現形式,為傳統建筑注入生機,實現價值合理利用。
處理好歷史底蘊與現代功能的關系。歷史建筑保護不是簡單復古,而是對物質形態與文化精神的雙重守護,也是一場關於歷史與現代深刻對話的藝術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既應保留建筑的歷史厚重感,又應巧妙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賦予其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功能,在傳承歷史的同時煥發出現代活力。
處理好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城市更新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城市既有的空間肌理和歷史建筑格局。為賡續歷史文脈,應進一步理解歷史建筑背后的傳統文化。歷史建筑活化利用重在“保護”而非“保存”,對其肆意破壞或過度開發自然不可取,將其一封了之、與世隔絕也不可行。以動態的眼光看待歷史建筑,將之與現實社會有效連接,不斷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才能讓歷史建筑背后的文化遺產真正得到傳承。
伴隨著城市更新步伐加速,需要不斷優化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政策舉措,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新格局,讓歷史建筑煥發新活力、綻放新魅力。
探索歷史建筑可持續活化利用模式。在尊重歷史、尊重原貌的前提下,既重視保護修繕,又鼓勵活化利用,讓全民共享保護成果,才是歷史建筑可持續活化利用最可靠的途徑。應深入挖掘歷史建筑的文化、藝術、社會等多元價值,在保持其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基礎上,以空間解構進行現代化功能填充,不斷豐富和拓展價值結構形態,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不斷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增強歷史建筑可持續發展內生活力。
強化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多元主體參與。秉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理念的“多元共保”方式能夠充分釋放政府和市場的活力。地方政府對建筑風貌和活化利用方式的合理引導,能有效避免過度開發與過度商業化。加快實現歷史建筑及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機整合,兼顧歷史建筑活化利用過程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健全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制度體系。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理念,在不破壞建筑原有風貌和結構基礎上,採用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手段進行修繕和維護。根據建筑特點和區位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歷史建筑。建立專家咨詢機制,鼓勵專家學者參與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設計和評估工作,為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完善活化利用全過程監管機制,確保歷史建筑在保護與利用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歷史建筑不僅是歷史記憶的陳述者,也是城市現代功能的承載者。歷史建筑活化利用,是跨越時空的文化接力,也是為城市續寫輝煌的生動實踐。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重煥生機,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不僅延續了歷史建筑的物質生命,也激活了其承載的文化基因,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的獨特標識與精神坐標,真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賡續綿延。
(作者:袁威,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教務處處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