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偉
2025年03月24日08:37 來源:學習時報
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有效銜接關鍵節點。中央一號文件作出“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的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旨在通過制度創新破解欠發達地區發展瓶頸,防范規模性返貧致貧風險,推動共同富裕目標實現,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必須深刻理解過渡期設立的理論邏輯,准確把握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的現實挑戰,著力強化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路徑創新。
深刻理解過渡期設立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設立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在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黨中央、國務院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並逐步實現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
設立過渡期是中國共產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持續穩定脫貧的創新實踐,是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豐富發展的重大成果。從內涵看,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摘帽不摘責任、政策、幫扶、監管),保持原有幫扶政策的連續性,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非貧困人口不致貧﹔機制銜接從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重點優化領導體制、工作體系、發展規劃等,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風險防控核心是通過動態監測和針對性幫扶措施,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從目標任務看,過渡期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包括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聚力做好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工作、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著力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等。從實踐效果看,過渡期內通過動態監測和精准幫扶及時化解因疾病、災害等導致的返貧風險,同時對脫貧地區產業和幫扶資產進行規范管理,避免資產閑置或流失,確保可持續發揮作用﹔逐步將脫貧攻堅特惠性政策轉化為鄉村振興普惠性制度,分類優化幫扶政策,重點強化開發式幫扶與社會救助兜底結合,扎實推動政策平穩轉型,銜接鄉村振興﹔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探索欠發達地區振興路徑﹔通過完善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根據收入水平、發展能力、需求差異制定差異化措施,提升幫扶精准性,促進治理體系優化,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技能培訓、產業升級增強脫貧地區自我發展能力,避免依賴外部輸血,強化鞏固脫貧成果、逐步走向富裕的“造血”功能﹔通過平衡政策調整中的多方利益,糾正行政強制行為,保障農民權益﹔通過過渡期緩沖,減少改革阻力,促進社會共識凝聚。總的來看,5年過渡期是我們黨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共同富裕的關鍵制度設計,既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加固”,也是鄉村振興全面鋪開的“跳板”。通過政策延續、風險防控和機制創新,實現了減貧治理的平穩轉型。
實踐充分証明,黨中央設立有效銜接過渡期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中國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過渡期以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持續強化精准幫扶政策措施,扎實推進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通過動態監測網格化管理,實施精准幫扶措施,全國脫貧監測對象返貧風險有效化解﹔兜底保障政策持續落實,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教育、醫療、住房等傾斜政策,確保“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穩固。二是產業就業幫扶成效顯著。特色產業帶動增收,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就業幫扶機制優化,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4年快於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三是政策機制平穩轉型。實現“四個不摘”政策延續,特惠性扶貧政策逐步轉化為鄉村振興普惠性制度。四是治理體系優化。防返貧監測認定效率、幫扶措施精准性不斷提升,駐村幫扶體系向常態化過渡。五是區域發展動能增強。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深化優化。
准確把握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的現實挑戰
從宏觀維度看,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脫貧地區多位於中西部生態功能區或邊遠山區,既需要承擔生態保護職能,又面臨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重點幫扶縣與非重點縣差距擴大,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加劇,制約產業升級。城鄉要素流動不暢、公共服務供給差異等問題進一步加劇區域差距。
從發展維度看,返貧風險與內生動力不足並存。盡管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提升,但總體上脫貧地區發展基礎仍然薄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投入主要依靠財政銜接資金、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自身造血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部分區域仍面臨產業基礎薄弱、就業穩定性差、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部分群體因缺乏技能、市場信息閉塞,難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增收,形成“政策依賴”困境。
從政策維度看,幫扶政策銜接與動態調整機制有待優化。過渡期政策以“四個不摘”為核心,但部分措施存在“一刀切”傾向。部分幫扶資產還存在權屬不清、閑置浪費等問題,制約政策效能,部分脫貧地區產業同質化嚴重,存在資產閑置風險。農村人才短缺,技能培訓覆蓋面不足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過渡期后幫扶政策調整可能引發斷檔風險。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升,存在部門協作不暢、項目重復建設等問題。
從工作維度看,基層治理面臨執行難題。一些地方工作落實不夠到位,有的地方財力不足,幫扶政策力度下降﹔有的地方防返貧監測存在信息壁壘,跨部門數據共享不足,部分邊緣易致貧戶未被及時識別﹔有的地方基層干部負擔重,影響幫扶實效﹔等等。
著力強化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的路徑創新
構建分層分類幫扶機制。精准識別幫扶對象。整合相關部門如民政、醫保、教育等領域數據,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台,聚焦收入水平、發展能力、需求維度,精准識別返貧風險群體與欠發達地區。對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實施產業就業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的人口強化兜底保障。實施差異化區域支持策略。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核心,識別、調整幫扶范圍,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生態功能區實施“綠色幫扶”,通過生態補償、生態產業開發實現生態價值轉化。
健全常態化幫扶機制。完善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機制。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防返貧預警系統”,實時監測收入波動、健康狀況、自然災害等風險指標,實現“早發現、早干預”。完善產業幫扶與就業促進協同機制。推動特色產業延鏈增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提升經營性收入佔比。擴大以工代賑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返鄉創業,完善勞務協作與薪酬保障制度。優化低保動態調整機制,探索“救助+發展”雙軌制,對有勞動能力者提供創業低息貸款、市場對接服務等﹔引入商業保險、公益信托等市場化工具,補充政府兜底功能,降低政策執行成本。
創新政策協同與資源整合機制。在東西部協作與城鄉融合方面,深化區域協作機制,推動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同時通過城市群輻射帶動周邊欠發達地區。在社會力量參與激勵方面,鼓勵企業、社會組織通過公益項目、技術援助參與幫扶,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的多元協作模式。
完善資產長效管理機制。全覆蓋開展資產分類盤活,對脫貧攻堅期形成的幫扶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明確產權歸屬,建立“統一台賬+分類管理”制度﹔對經營性資產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股權化改革﹔對公益性資產納入村級管護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全流程建立資產登記台賬和監管制度,防止閑置或流失,確保收益用於低收入群體。全方位實行資金整合與效率提升,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涉農財政資金等,優先支持聯農帶農產業項目,避免重復建設。
探索統籌發展和安全機制。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嚴守土地、生態紅線,實現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唯有通過制度優化、技術賦能與多主體協同,才能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常態化幫扶長效機制,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中國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