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

胡宇萱

2025年03月24日08:35    來源:中國軍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前不久,習主席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指出:“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教育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為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們要不斷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推動各類型各層次人才和科技成果競相涌現,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匯聚磅礡力量。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的重大意義,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扎實推進行動。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需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歷史經驗來看,科技實力和人才資源既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標,更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支撐。時代越是向前發展,國家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發強烈,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就愈加突顯。新征程上,必須不斷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源源不斷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要。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當前,我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然面臨“卡脖子”問題,與世界科技強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根源在於相關領域的科技人才短缺和創新能力不足。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源頭活水。隻有堅定不移地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才能在科技競爭的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更多科技前沿領域實現並跑和領跑,奮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習主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強國的內涵,不僅在於培養個體能力,更在於使教育成為科技突破的“加速器”和人才涌流的“蓄水池”,以教育之強成就科技之強、人才之強。隻有不斷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推動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才能使教育真正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引擎,在推動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彰顯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和力量。

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必須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証統一,既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牢扎根中國大地,又要緊扣時代脈搏敢於闖新路出新招,奮力開拓教育事業新局面。

要辦正確的教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關鍵在於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偏離了這個“本”,教育工作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習主席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必須始終毫不動搖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保証教育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要辦特色的教育。實踐充分証明,辦好中國的教育,必須具有中國特色,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一味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照貓畫虎,是不可能把教育辦好辦成功的。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是我們獨特的精神標識和創新源泉。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應注重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因此,必須堅定文化自信與教育自信相統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凝結其中的文化精髓,將其融入課程體系與育人實踐,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使教育真正成為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內生動力。

要辦現代的教育。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成為聯接三者的紐帶和途徑。唯有緊扣時代脈搏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能充分發揮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因此,必須構建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支撐的現代教育形態。在教學理念上,要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綜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教學內容上,要及時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識納入教學范疇,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打破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必須立足“兩個大局”,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以教育現代化筑牢創新之基、涵養人才之源。

持之以恆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必須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要建立激發人才創新創造的評價體系,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或考核內容體系,使評價“指揮棒”精確校准育人目標,引領創新人才競相涌現。要完善學校管理體系,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同步構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辦學的責任閉環,不斷提高法治化水平和管理效能,讓教育在法與規中走好提質增效之路。要立足人口結構與現代化戰略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向國家戰略急需領域流動。

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筑牢育人根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把教師政治關,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引導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典范。要加強教師能力培育,健全教師教育體系,完善國家、省、市、縣、校分級研訓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科學素養與教學能力。要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大優秀教師選樹表彰和宣傳力度,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

加強整體聯動一體推進。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發揮多元教育主體力量,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走出一條從教育強到科技強、人才強的發展之路。要全面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健全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不斷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同向同行、協同發力。要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不斷推動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耦合。要打通資源脈絡,在新興戰略領域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平台,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名師課程、科研設施等優質資源跨域共享,讓教育發展成果助力實現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