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加強“三新”黨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王楊

2025年03月21日08:3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加強“三新”黨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當前我國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基層黨建的最新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抓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有助於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將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加強和改進基層治理的實際成效。加強“三新”黨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是進一步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治理根基,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1.健全“三新”黨建工作體制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全面、系統、整體加以落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是中國特色基層治理的顯著優勢,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進一步健全“三新”黨建體制機制,通過“全面領導—系統推進—協同運作—責任落實”的整體制度安排,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

理順“三新”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理順體制機制,才能確保黨的領導全面、系統、整體推進。各級黨委(黨組)要統領“三新”黨建工作,做好重大問題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戰略的統籌指導。以統籌政策、資源、項目、力量等為重點,構建上下貫通、責任明晰、有機銜接、協調有力的“三新”黨建工作機制。創新制度設計,完善黨領導下的條塊協同與社會參與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專班、聯席會議、聯系包抓、黨建考核等工作制度,壓實責任、匹配權責,保証“三新”黨建工作整體推進。厘清政府、行業、屬地多方關系,推動建立各政府部門協同、行業主體履職擔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三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以點帶面促進基層治理水平整體提升。

完善“三新”黨建工作協調機制,融入基層治理整體格局。優化“三新”黨建工作運行機制,使“三新”黨建工作深度嵌入基層治理協同體系,加快形成齊抓共管、各負其責、密切協作的“三新”黨建工作新格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作用。首先,創新工作模式,探索“三新”黨建的區域統籌、領域協同工作模式。牢牢抓住園區、商圈、樓宇等黨群服務陣地,壓實區域黨組織統籌責任﹔在重點行業成立行業黨委,在加強行業治理的同時,推動行業領域資源向區域覆蓋﹔聚焦新就業群體,區域、領域齊發力,設計打造友好場景、提升多元服務、激發共治活力等系統性專項行動,推動新就業群體主動融入基層治理。其次,延伸機制運用,將“吹哨報到”等機制延伸到“三新”黨建領域,提高“三新”黨建中的工作效率,進一步強化鄉鎮街道基層治理“樞紐”作用,努力將問題解決在基層。最后,拓展統籌范圍,將“三新”黨建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協調體系,吸納“三新”領域黨組織進入黨建協調委員會,進一步構建雙向聯動的響應體系,更廣泛地收集需求、整合資源、統籌協調,合力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2.推進“三新”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

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裡”。積極推進“三新”領域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對夯實基層治理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嵌入基層全域網格化管理體系。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黨建引領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強調通過黨組織嵌入,以黨的引領力推動社會再組織化,重塑基層治理主體結構。相對而言,“三新”領域組織化程度較低,需要進一步優化組織設置方式。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在網格體系劃分基礎上,根據網格管理信息動態調整,探索建立“登記培育—進駐管理—發展賦能—退出監督”的全生命周期黨組織動態設置與管理機制。在按照單位建、行業建、區域建等方式建立黨組織的基礎上,探索開放型行業聯合和區域聯合黨組織設置方式,保証黨的組織覆蓋在變動結構中的穩定性。建立網格員聯系新就業群體工作機制,根據新就業群體行動與發展軌跡,按照依地域空間建、依服務需求建、依參與領域建等原則,建立功能型黨組織,逐步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

健全社會動員與群眾參與機制。“三新”黨建領域黨員比例相對較低,基礎相對薄弱,需要進一步創新黨的工作覆蓋方式,強化黨建功能嵌入,不斷增強黨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覆蓋形式。堅持黨建帶群建、群建促黨建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黨的工作,強化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培養積極分子和發展黨員,條件成熟時及時建立黨組織。同時,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黨建工作,建立“一站式”線上黨建服務平台,拓展數字化時代黨建工作形式,完善激勵機制,因時因地創新黨建活動形式,實現對“三新”領域黨員群眾的有效動員。

3.拓展“三新”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途徑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就要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效能。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兼具基層治理的主體與客體雙重角色,充分發揮“三新”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是健全基層自治機制、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

貼近群體需求創新黨員教育服務管理。拓展多樣化教育模式,有效凝聚基層黨員。通過直播、微課、在線測試等方式,打破學習時間和空間限制,促進“三新”黨員教育提質增效﹔注重實踐與體驗式教育,以參觀、體驗、研學等多種形式開展“行走的大黨課”,使黨的創新理論真正融會於心、見之於行。開展精細化黨群服務,廣泛動員黨員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定期調查摸底、及時更新數據工作機制,精確識別“三新”領域黨員群眾分布情況與訴求變化,主動對接服務與保障工作。強化黨組織功能,促進完善勞動權益保障、補齊服務短板,著力解決黨員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使黨組織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

圍繞行業發展需要開展黨組織活動,充分激發“三新”領域發展活力與基層治理參與動力。關注“三新”領域主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追求,對接企業和社會組織深層次發展需求,借助區域化黨建聯盟等形式,促進資源共享,強化多元主體目標認同,提高基層治理網絡的能動性與生產性。探索產業鏈黨建、行業協會商會黨建、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黨建、同類新就業群體聯盟黨建等新模式,發揮行業組織(平台)中樞作用,使行業黨建工作向縱深推進。同時,以黨組織為樞紐,建立屬地、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聯系機制,定期開展洽談會、推介會,充分對接屬地社會發展需求,提高行業發展的公共性與正外部性效應。

聚焦新興領域特點深化黨建聯建行動。新興領域是連接群眾訴求表達和基層政府行動響應的重要場域,應突出新興領域特點深化黨建聯建行動,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方面,通過搭建“專委會”“街委會”“樓事會”等議事平台,建立互聯互動紐帶。依托黨組織,建立自下而上的訴求表達、問題收集機制,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傳導、資源下沉機制,定期召開座談會、聯席會、協商會聽取“三新”領域意見,並廣泛開展“送政策、送服務、送溫暖”活動,健全問題發現與回應機制,補齊基層治理短板,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創新區域化黨建聯建形式,提高共治內生動力。開展黨建聯建共建,圍繞區域內產業鏈整合企業、科研機構和轄區單位等主體,依據區域內服務鏈整合社會組織、教育機構和轄區單位等主體,緊密結合新興領域發展生態系統開展聯合活動,實現共享發展。推廣公益慈善、技術支持、專業志願、風險排查等治理參與模式,引導新興領域內黨員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專業優勢與特長,提升行動能力,真正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作者:王楊,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