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成
2025年03月21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今年伊始,從宇樹科技的“秧歌機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到DeepSeek(深度求索)橫空出世引發世界矚目,無一不折射出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蓬勃生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科技創新為產業創新提供源頭活水,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產業創新為科技創新錨定方向,提供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並促進技術的迭代升級。兩者充分融合,對於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打破融合的制度壁壘。推動實現政策協同,推進“政策協同—主體優化—金融創新”三位一體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比如,廣東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率先構建跨部門政策網絡,通過財稅激勵、知識產權保護與金融工具鏈的立體協同,破解“科技投入高、產業回報慢”等問題,為創新主體提供了穩定的制度預期。實踐証明,戰略聚焦與市場活力互補,可實現效能最大化。比如,西安經開區通過“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培育出中車永電20兆瓦海上半直驅永磁風電發電機等大國重器,同時扶持30多家省級瞪羚企業,形成“頭部引領+小微創新”的梯隊格局。此外,科技成果轉化周期長、風險高,須建立以技術成熟度、市場潛力為核心的風險評估模型,構建金融體系全周期支持鏈。近年來,各地通過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早投小,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提供了源頭活水。
推進產學研協同發展,激發融合的核心動能。產學研協同的本質是重構“人才—平台—場景”的創新接口,須打破知識鴻溝、平台孤島與場景局限。首先,人才流動應雙向滲透。近年來,由高校和企業人員共同指導研究生的“雙導師制”、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聘任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等新模式,促進科研人員與產業工程師深度互動,打破了“實驗室理論”與“車間經驗”的割裂。其次,以平台賦能降低轉化成本。有調研顯示,科技創新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中試,產業化成功率隻有30%。2024年,重慶公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等六大領域的49個共享中試平台,這批“創新加速器”將助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難題。最后,場景開放須加速技術迭代。2024年,“北京市應用場景統一發布平台”與“北京市產業地圖”實現對接,服務應用場景資源常態化對接與成果展示,為北京市科技創新持續提供場景資源。這種“場景驅動創新”的飛輪效應,正在重塑技術發展的路徑。
構建全鏈條生態系統,筑牢融合的基礎底座。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依賴於基礎設施、評價體系與文化基因構成的生態系統,三者應形成“硬件—規則—文化”的協同支撐。基礎設施應從硬支撐拓展到軟聯通,提升新型基建的“乘數效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算力網絡等新型基建,為融合提供底層支撐。新型基礎設施的共用共享可以降低成本、打破壟斷,從而形成“基建—研發—應用”的閉環。例如,通過分布式算力調度,中小企業可按需調用國家級超算資源,避免因算力不足而放棄技術研發。科研評價體系也要從“論文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加快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推動科研評價體系向產業需求看齊。此外,還需培育長期主義的創新文化,營造從“容錯試錯”到“敢為人先”的創新氛圍。有必要逐步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通過創新風險共擔基金降低企業試錯成本,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健康生態,讓創業者敢闖“無人區”。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絕非線性疊加,而是生態重構。從廣東的“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到西安的“瞪羚計劃”,從重慶的“創新加速器”到北京的“場景驅動”,各地正以系統思維破除壁壘、激發動能、筑牢底座。當政策協同成為“黏合劑”、產學研共振轉化為“推進器”、生態系統升級為“培養皿”,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必將實現“核聚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作者:江成,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