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劭偉
2025年03月19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近年來,生物育種、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等新技術落地應用,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耕種收獲等加快普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科技煥新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農田變身“智慧工廠”、農民變身“科技達人”,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農業農村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沃土。2024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台階。國家糧食安全的根基日益夯實,農業科技功不可沒。當前,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為端穩中國飯碗作出重大貢獻。然而,需要看到,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的創新協同還不夠,研發方面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
對此,應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同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創新、重大新品種和產品創制,盡快在新品種培育、耕地質量提升、智能農機研制等領域取得突破。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近年來,隨著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以及植保無人機的大面積使用,從田間到雲端的“空地一體”農業監測、管理系統不斷完善,我國農業作業效率和作業精度大幅提高。農業科技要讓農民認可、讓市場買單,關鍵是要把那些成熟的科技成果“為農所用”,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樣品變成產品,更好服務鄉村振興主戰場、農業生產第一線。
對此,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增加高質量的科技成果供給,發揮好企業在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中的主力軍作用。同時,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培育農業技術經理人隊伍,進一步降低先進技術的使用門檻,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米”。例如,鼓勵科研院校通過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等方式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此外,還應進一步用好改革創新這把“鑰匙”,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梗阻,讓科研選題從生產中來、從需求中來、從市場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中去、到用戶中去、到企業中去,真正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我國不同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差異大,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做到因地制宜,探索構建適合本地區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讓農民群眾挑上致富的“金扁擔”。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適合什麼就發展什麼,有什麼資源就發展什麼,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號”,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以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發展為例,一方面,要增強先進技術的適配性,更好滿足當地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先進技術應用的實際成本和收益,算好數智化轉型的長遠賬,真正做到技術下沉,幫助小農戶更好融入產業鏈。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要牢牢抓住人才隊伍建設這一關鍵。一方面,進一步發揮好高等農林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面向全球農業學科發展前沿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適應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快速發展,優化一批急需的學科專業、升級人才培養模式,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統籌用好各類農民教育培訓資源,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提升“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群體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中的作用。針對返鄉入鄉創業的青年大學生等群體,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解決好他們在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充分施展,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生機新活力。
(作者:董劭偉,系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