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數字治理賦能社會治理現代化

張進財 盧艷香

2025年03月19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數字治理賦能社會治理現代化

【學思踐悟】

當前,以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滲透至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對社會治理、生產生活的賦能作用不斷增強。通過運用智能化技術優化社會治理,有利於推動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群眾自治之間的良性互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精准滿足社會需求。以數據為基礎、數字技術和平台為支撐的數字治理,能夠優化政務服務,提升政策制定執行的精准度與有效性,支持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從而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打造“平台+數據”的數字治理體系,有利於優化政務服務

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社會治理效能。近年來,多地堅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突破口,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群眾最期盼、發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舉措,打通底層數據、優化業務流程、壓縮組織冗余,借助“四張清單一張網”等可量化、可評比、可操作的指標,不斷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數字治理的開放透明性,能夠對公權力形成有效制約,保証其規范運行。數據的留痕化、可復制和精准性,精確界定公權力的邊界,在防止越權的同時,實現及時問責、終身問責。透明化的流程設計可以有效遏制權力尋租和腐敗行為,政府部門之間通過數據共享平台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避免信息孤島導致的決策失誤或權力濫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執法行為軌跡的記載,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對推動公權力運行的規范化和高效化、提升政府形象以及打造良好的黨群政群關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治理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打破傳統治理中的信息壁壘,通過決策案例知識庫和決策知識圖譜智能化輔助系統,為政府決策提供民意基礎、豐富信息和大眾智慧。數字化工具能夠快速收集和分析公眾意見,幫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並作出快速響應。形式多樣的數字政府應用,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實現公眾對公權力運行的實時監督,給予廣大人民群眾關注和參與公共事務、監督政府行為的平台和渠道。

通過數據共享、資源整合,提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數字治理使互聯網平台成為集聚資源和組織協調的新方式,通過統籌整合生產要素,緩解要素配置領域的空間及行業錯位,充分釋放要素價值,實現價值倍增﹔大數據有利於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配置能力以及配置精准度,對於提升決策精准化、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交媒體、即時通信和移動網絡的交互式推進和演化下,消費者、企業等市場主體在網絡平台廣泛開展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平台型企業承擔起生態系統規則制定、秩序維護等職能,促使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及傳統市場監管模式發生深刻改變。一方面,智能合約技術帶來交易規則的變化,推動深化“放管服”改革,培養“多中心化”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健全監管制度體系,形成更具彈性和調適性的政策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將政府監管職能擴展到虛擬市場,通過構建數字監管體系,使得監管機構、監管手段和監管模式發生改變。大數據能夠實時採集和分析海量數據,識別異常行為和風險,並通過算法和自動化工具,實現監管流程的智能化。

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在推動政府決策模式向精准、實時和預防式的現代決策模式轉變,並由此帶來更具靈活性和調適性的政策運行機制。通過整合社會各界的數據資源,形成全面的決策支持體系,政府可以根據政策執行狀況和條件變化,實時作出彈性化和預防性的政策調整。

增強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意願,共同維護社會秩序

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公眾了解公共事務和參與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渠道。一方面,網民數量的急劇增長、各種社交平台的出現,使網絡成為公眾表達訴求和政治參與的重要工具,為民情表達提供了更多機會﹔另一方面,數據挖掘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蓬勃發展,政府借助網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收集民情民意信息,採用大數據文本分析等方法,能夠評估相關地區的公共議題關注熱度、變化趨勢及討論角度、態度情感等,幫助社會治理參與主體更好把握公眾訴求,提升公眾知情度和政策支持度。

數字治理改變了傳統科層制治理的“中心化社會”結構,讓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向“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扁平化、彈性化和個性化轉變。不同於傳統科層制的組織管理方式,數字治理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層級之間快速流動,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和決策速度。數字治理在公眾訴求與不同條塊部門間形成了有效的“界面”和“橋梁”,通過數字科技賦權的形式,形成直接面對一線治理問題和公眾需求的新型民意回應機制。

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需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通過構建動態化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政府既可以匯聚整合各領域矛盾信息,經由數據分析發掘技術對社會風險進行動態化監測、評估、預防,建立起社會風險等級地圖,實時反映和量化評估各地社會風險狀況,又可以運用數據分析模型,發掘重大熱點難點問題,提高預警能力,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綜合研判、跟蹤督辦、應急處置於一體的工作體系,及時化解、處置各類矛盾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未來的數字治理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公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還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確保數字治理的可持續性和包容性。

(作者:張進財、盧艷香,均系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