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慧
2025年03月19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市場”,從“要素開放”到“制度開放”,中國正以更主動的姿態鏈接世界,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在國際局勢復雜動蕩、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國選擇做一座橋,而非一堵牆。這座橋,連接的是機遇,傳遞的是信心,成就的是共同未來。
當前,“投資中國”已成為穿越經濟周期的價值共識。前不久,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在這座佔地約20萬平方米的巨型工廠內,機械臂在智能化流水線上精准舞動,見証“中國速度”遞出的新名片,更折射出外資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的澎湃動能。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背景下,外資經濟深度融入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超過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這些企業貢獻了近7%的就業、1/7的稅收、約1/3的進出口、1/2的機電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資經濟並非簡單的資本輸入,而是技術、人才與產業鏈的立體化協同。在西安高新區,外資半導體項目通過“龍頭企業+配套集群”的模式帶動上下游100余家企業入駐,形成“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的產業格局。這種“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效應,催生出一個世界級光電子產業集群,形成了西北地區創新人才“強磁場”。
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與持續優化的創新生態是吸引外資的“雙引擎”。一些多年深耕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深度嵌入中國創新鏈,已開始利用中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催生的新技術反哺其全球業務,重塑全球價值鏈的戰略支點。外資企業正從傳統的“市場參與者”轉型為“創新合伙人”,在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與本土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搶佔全球科技制高點。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正逐步從“世界工廠”轉向“創新策源地”,外資企業在這裡獲得的不僅是市場紅利,更是參與全球技術變革的機遇。
面對全球跨境投資低迷、保護主義抬頭等風險挑戰,中國始終選擇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破題。2024年9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正式發布,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全面“清零”。這一歷史性突破看似是簡單的“減法”,實則是開放紅利的“乘法”。隨著自主開放承諾相繼一步步落實,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業領域不斷破冰試水,中國正以制度創新的“化學反應”催生開放型經濟的新動能。
制度型開放的生命力,在於以規則重構打造高水平開放新范式。近期,《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出台,直擊外資關切,以“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優化外資生態。從知識產權“一站式”維權到跨境金融便利化結算,每一個制度設計都緊扣國際經貿規則演進的脈搏。這種開放是全球視野下“向外生長”的格局突破。通過規則“軟聯通”促進產品和要素的順暢流動,中國正以制度型開放構建更具韌性的國際合作網絡,也為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提供了堅實保障。
面對單邊主義挑戰,中國以多邊主義實踐破局立新。通過降低關稅水平、深化服務領域開放等舉措,履行入世承諾,對接國際規則,激發市場活力。在多邊場合,中國積極發聲,倡導自由貿易和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凝聚國際社會共識。在制度建設上,中國穩步推動國內法律法規與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接軌,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這些努力不僅打破了單邊主義筑起的“制度藩籬”,更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完善注入了寶貴能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從共建“一帶一路”,到舉辦進博會、鏈博會搭建共享共贏平台,中國用行動詮釋以開放促發展理念﹔從簽署中國-馬爾代夫自由貿易協定,到積極推進加入DEPA、CPTPP進程,中國以自貿區網絡編織國際合作紐帶。這種既保持自身發展定力又主動對接國際規則的開放哲學,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經濟提供了可預期、可持續的發展坐標系,展現出大國經濟的獨特韌性,中國以自身發展為世界經濟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
(作者:鄧慧慧,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