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保權 潘瑩瑩
2025年03月18日17:20 來源:學習強國
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文化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要加強黨中央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文化建設領導管理體制機制。黨的文化領導權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緊密關聯,文化領導權的科學內涵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文化強國的戰略圖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系統鋪陳和持續深化。黨的文化領導權包含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權、對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發展的統籌權和提升中國話語體系主導權,決定著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方向和前途命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和戰略目標,需要深入挖掘蘊藏在黨的文化領導權中的“思想引領力”“價值凝聚力”“制度塑造力”“話語輻射力”,深刻把握黨在文化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以強化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鞏固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引領力”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肩負著引領社會思想、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使命。“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基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核心在於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隻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才能穩固政治基石、優化社會治理、激發文化活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保障。
科學研判意識形態形勢,促進意識形態工作與文化強國的戰略互動。步入新時代,世界文化激蕩展現新的態勢、中華文明發展提出新的課題、文化強國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社會思想文化呈現新的特點,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敵對勢力推行的“顏色革命”、西方思想潮流的猛烈沖擊、數字時代多元意識形態的隱秘操控等現象,凸顯了意識形態領域圍繞兩種道路、兩種制度的國家競爭愈發白熱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宏觀層面的國家戰略和中觀層面的文化戰術,具有思想上政策上的戰略訴求。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闡述建設文化強國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時,明確提出了“七個著力”的實踐要求。其中,“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居於首位,彰顯了黨在文化建設中的核心領導地位以及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因此,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遵循,其以綱舉目張的思想引領力為各項文化建設工作指明航向。
持續發揮意識形態功能,夯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文化自信根基。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當權者及執政黨,無不需要深入考量其階級意識形態如何持久凝聚人心、引領思想。中國共產黨歷經長期探索,深刻認識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更深沉的、更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在強國建設的征途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揮著穩定器與黏合劑的功能,其以“批判力”駁斥謬誤思潮,明確文化自信之“信何物”﹔以“闡釋力”掃清思想迷霧,解答文化自信之“為何信”﹔以“供給力”增進意識形態認同,指明文化自信之“如何信”。隻有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堅強領導,依靠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力量匯聚各界共識、塑造共同價值觀念,才能不斷壯大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夯實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高舉建設文化強國的思想之旗、鞏固社會穩定發展的精神之基。
以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權”鞏固文化強國建設的“價值凝聚力”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內核,是國家和民族前進發展的精神支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理想信念層面鞏固文化領導權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理論著眼點和現實著力點。
引領國家治理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精神驅動力,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內核外化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進程相互滲透、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心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依托政策支持、機制保障等結構性支撐,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沿著既定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方向不斷前進、動態發展。
凝聚社會發展的價值共識。鞏固文化領導權是以柔性策略和軟性手段通達價值上的共鳴和認同。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勢必會面臨社會發展的多樣化社會思潮、多元化價值判斷、多重化利益訴求等挑戰,需要有精神旗幟和文化方向的引領。“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作為社會維度的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邏輯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相融合,既堅持文化強國的核心原則,又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凝聚社會共識推進社會前進發展的領導智慧。
引導人民向善的價值准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本質上蘊含著國家實力在文化成就與道德水平上的雙重強盛。黨的文化領導權是“智識與道德的領導權”,這就凸顯了執政黨的重要職責是將廣大國民的道德文化提高到與無產階級的利益相適應、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水平。為此,強化對人民的道德教育引導尤為重要。要將科學理論武裝、正確價值引領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中。通過統合外輸與內化、教育引導與制度約束、思想啟迪與政策保障,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黨領導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各環節,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入心入腦入行。
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權”鞏固文化強國建設的“制度塑造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路徑。在文化改革層面,黨的文化領導權體現為黨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統籌權。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和歷史經驗。通過厘清改革關系、協調改革利益、加強制度賦能,有利於深化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文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行穩致遠。
協調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利益關系。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全面推進和深化拓展中面臨著諸多復雜利益關系,如在文化本身層面,民族性與世界性、繼承與創新、文化發展與經濟科技發展等關系﹔在改革過程層面,經濟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發展與安全等關系。在錯綜復雜的改革關系網絡中,隻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統籌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才能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中國共產黨在處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的復雜關系時,摒棄僅僅以手段達到目標的線性思維,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証思維,建立起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主體、客體與環境交互融合,時間上一脈相承和空間上全面覆蓋相輔相成的立體式的文化改革關系網絡。具體表現為:主體層面,強調黨作為領導主體與文化市場其他利益主體的協同共治,激發整體效能﹔對象層面,注重古今中西文化發展與人民現實創造的主客體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文化效益最大化﹔方法層面,注重有力政黨、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綜合利益表達和關系均衡﹔內容層面,有機統合文化改革事業與願景、目標與手段、效率與效益的良性轉化。
完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制度架構。加強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要義。一方面,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領域。另一方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進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全局重大工作有效有序行進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文化改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瓶頸問題,強調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確要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並且提出四項任務: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結合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新特質和新需求,系統建構了涵蓋意識形態管理、文化經濟事務管理、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傳播等多領域的文化制度架構,力圖通過高效的制度運轉體系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堅實保障,展現了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定力。
以提升中國話語體系“主導權”鞏固文化強國建設的“話語輻射力”
文化領導權作為一種“軟權力”,其核心在於借助文化的魅力實現吸引、說服與認同,這一過程離不開語言、符號等關鍵媒介的支撐。因此,黨的文化領導權自然表現為一種話語主導權。正如馬克思所言“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掌握話語主導權就是把握了將思想現實化的主動權。執政黨是否擁有並善用話語權,是衡量其是否掌握文化領導權的關鍵標尺,同時也是評判一種文化是否具備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表征。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增強吸引力。話語體系是鞏固和提升話語權的基礎。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在黨的領導下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不斷調整和創新話語主題和話語內容,鞏固黨在話語建設中的主導地位,以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其一,在思想價值層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牢政治方向和人民立場,確保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的奮斗方向不脫離正確軌道。其二,在理論知識層面,基於中國現實問題總結、提煉、升華具有原創性的中國理論,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其三,在表達形式層面,善於運用貼近受眾的話語以引發共鳴,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貼近人民,講述富有故事性的內容以深入人心,並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增強吸引力。
堅守中華文化傳播陣地,擴大影響力。傳播力決定影響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重大任務,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一,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解決好政治認同、人心向背問題。第二,積極推動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創新發展,運用全媒體平台和創新技術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努力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第三,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鍛造高素質傳播人才隊伍,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能,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分別系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24&WZD08)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