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平
2025年03月18日08:29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區域,廣大資源型地區積極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隻有不斷探索突破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才能走上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 。
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需要依托新質生產力重塑能源產業生態。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的本質在於生產力形態的迭代升級,相關地區可以立足“雙碳”戰略目標與區域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通過系統推進生產要素的創新型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
以克拉瑪依油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例,這裡通過綠色技術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驅動傳統資源產業鏈實現三重變革:一是技術集成重構生產體系。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構建“能源流-數據流-價值流”協同系統,重構資源勘探、開採、煉化的全要素生產函數,突破“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路徑依賴,使產業走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二是要素配置向綠色低碳集聚。數字技術有助於突破信息孤島,引導資本、人才向低碳技術研發領域流動,形成“技術驅動-要素升級-產業進化”的良性循環。三是價值創造模式多維延伸。碳捕集利用、綠氫耦合等技術推動能源資產向環境權益、碳匯資產轉化,重塑產業價值評估體系。更深層的變革在於生產關系的協同創新。碳資產管理、綠電交易等制度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能源互聯網、虛擬電廠等新興業態,推動治理體系向市場化、法治化轉型。
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可以利用數字產業化驅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信息時代,數字經濟的快速演進為破解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提供了新的可能。傳統能源基地轉型應利用數字技術重塑產業鏈,這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抉擇,也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必由之路。
在這一進程中,資源型地區應聚焦三大路徑:一是構建全產業鏈,以數字技術賦能全產業鏈的縱深發展,推動基礎材料、核心部件和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協同升級。通過“補鏈延鏈強鏈”方式,抓住關鍵環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構建“基礎研發—技術轉化—應用拓展”的閉環性產業鏈,逐步形成具有韌性的綠色產業生態圈。二是增加產品附加值,資源型地區轉型過程中要不斷加速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之間的雙向融合。利用智能制造前沿技術,重構生產流程,持續削減能耗強度,同時精心打造綠色低碳類產品體系,在價值鏈上實現跨越式飛躍。三是實現核心技術突破,資源型地區通過科技賦能,深入挖掘數字技術推動經濟結構系統性優化的巨大潛力,努力攻克技術上的“卡脖子”難題。為此,需構建協同攻關機制,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精准對接 ,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制約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瓶頸 。通過系統性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實現綠色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
同時,文旅融合可以成為深化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的有效路徑之一。資源型地區可以通過系統性重構,實現生態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增值。這一過程不僅需要突破傳統產業思維定式,更需構建多維聯動的價值轉化機制,形成具有內生動力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策略:
第一,可以構建生態筑基與文化賦能的協同機制。相關地區可以對工業精神進行新時代的文化解碼,提煉工業文明時代符號,通過沉浸式展演、工藝流程體驗等手段,將抽象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產品。同時,還可以建設工業主題研學基地,創新設計互動體驗項目,使游客在參與中形成情感共鳴,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化標識,促進 文化精神價值引領的內核動力。第二,可以嘗試突破傳統業態邊界,構建“文旅+”生態圈,推動產業融合創新。一方面以“工業遺產+數字技術”開發虛擬游覽、文博密室等交互產品,另一方面推動“文旅+康養”“文旅+教育”等跨界融合,培育非遺工坊、文化露營地等復合業態。這種要素重組使文化資源從觀光價值向教育、康養等多維價值延伸。第三,可以採取措施加速品牌傳播的體系化運作。 品牌傳播體系 需建立“節慶活動+賽事IP+數字媒體”立體矩陣,通過特色節慶形成周期性熱點,借助國際賽事提升城市能見度,運用短視頻、虛擬主播構建傳播閉環,實現從資源依賴向品牌驅動的躍升。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項涵蓋技術創新、制度重構與價值重塑的系統工程。推動資源型地區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需從系統的全局入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構建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全球資源型城市轉型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程世平,系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