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光明論壇】市域管理:變“治理”為“智理”

翟雲

2025年03月18日08:2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光明論壇】市域管理:變“治理”為“智理”

【光明論壇】

數字技術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新引擎。當前,數字技術賦能作用逐漸凸顯,既加快了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步伐,也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並作出戰略安排,既為持續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充分釋放數字技術紅利、加快數字技術和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提出新任務、作出新部署。

變治理為“智理”,提升整體智治效度。隨著我國城鎮化率逐步提高,城市已經成為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間。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城鎮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為67%。要實現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必須緊緊跟上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發展趨勢,找准數字技術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的“小切口”,促進數字技術和市域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可建設區、街、社(村)三層結構的數智化基層治理平台,覆蓋社區治理全域組織工作場景,有效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突出問題。通過建設基層治理平台“社會治理大腦”,加快實現市域社會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推動城市治理和運行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變經驗為“循數”,提升科學決策精度。應樹立正確的大數據觀,讓沉默的數據“開口說話”,為及時發現市域社會治理堵點、精准研判市域社會治理矛盾、科學謀劃市域社會治理發展路徑提供重要依據。一方面,創新基層數據採集方式,通過場景應用、系統對接、機器人輔助等方式自動採集數據,既能解決社工入戶採集數據難度大的現實問題,也保証了數據的准確性和鮮活性﹔另一方面,給市域社會治理插上數字化翅膀,把大數據用於市域社會治理全方面、全過程、全環節,實現全領域覆蓋、全環節跟蹤、全過程監管,給市域社會治理裝上“千裡眼、順風耳”,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變粗放為“精細”,提升社會治理韌度。市域社會治理不是朝夕之功,既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更要善於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實現智能化治理,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韌度。打造縱橫貫通的市域社會治理“數字立方體”,匯聚多元社會治理數據,實現數據共享、資源整合和動態更新。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組織協調、信息傳遞、快速反應等方面的“加速器”作用,實現“小事不出樓門,大事不出社區”。利用數字技術構建有韌性、互連通、網絡化的空間布局,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升市域各部門在公共安全、自然災害事件中的處置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是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環。數字技術在提供優質均等、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賦能作用,打造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數字化體系。要持續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隨著“政策兌現”“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等一項項數字化改革成果提質增效,公共服務質量將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打造“智能社工”,涵蓋社區咨詢應答、服務辦理、居民訴求處置吹哨報道、接訴即辦以及未訴先辦等工作場景,為社區工作提供智能化輔助。市域是貫穿省域和縣域的重要樞紐,也是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要牽住市域“牛鼻子”,加快破解公共服務基層數據重復錄入和多頭填報現象,打通公共服務“斷頭路”,讓基層工作人員“輕裝上陣”,切實減輕“數字負擔”。

(作者:翟雲,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